延期一個月后,2020上海(國際)花展今天(4月26日)開幕,將舉辦至5月24日。
花展設上海植物園、上海之魚泡泡公園、徐家匯商圈三個會場,在分散客流、嚴防疫情的前提下,讓市民游客盡情“抓住”春天的尾巴。
截至今天中午,上海植物園當天游客量為6000人次(日游客量控制在2萬人次以下)。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訪發現,此次花展的效果不僅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還加速了轉型的步伐。
不再用“新奇特”花卉博眼球,展方把花展辦成了一個平臺,把各類庭院園藝、花壇花境、新優植物推到市民游客面前,最終把經過公眾檢驗、篩選的“好苗”應用到城市園林中,助推上海“四化”(綠化、彩化、珍貴化、效益化)建設。
“當家花旦”好看好養還低碳
繼去年花展首次推出雙主題花后,今年展方選擇羽扇豆、繡球同時作為“當家花旦”。
4個品種2萬余株羽扇豆和80多個品種千余株繡球目前處于盛花期,遍布上海植物園繡球園、廣玉蘭大道、各展區沿線的橋體、道路和主入口等區域。
羽扇豆,一年生草本,高可達70厘米以上。其莖基部分枝,掌狀復葉,原產北美地區,多生長于沙地的溫帶地區。它還有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別名“魯冰花”。
繡球花,學名叫大葉八仙花,由于花大如球,人們習慣稱之為繡球。經過多年的培育,繡球的花色、花型都富于變化,是十分優良的觀賞植物,多栽植于庭院之中和建筑物旁。
“這兩種主題花卉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園藝的新優花卉品種,但和業內火熱的口碑相比,不少市民游客還缺乏了解。”上海植物園副園長畢慶泗介紹說,除了強化花展的園藝科普和指導功能,選擇這兩種主題花卉,還秉持了園方低碳可持續辦展的理念。
比如羽扇豆,對環境不挑剔,耐旱、耐貧瘠、耐陰雨,容易養活,而且還有固氮、保持土地肥力的環保功能。
繡球雖然種植養護有一定門檻,但屬于宿根花卉,可在花展尾聲把它們連根取出,其中保養得當的那些,來年還能開花,貢獻余熱。
查看近幾屆上海(國際)花展的主題花,就能明顯感到這種變化:2017年天竺葵,2018年大麗花,2019年花毛茛,都有好養活、可持續等特點。
以花毛茛為例,原產于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的它花期長,可從冬末持續至次年的4月底,且“性格”溫和謙遜,栽培較為簡單,可在涼爽、半陰的環境內茁壯生長。
“他們每年都會推薦幾種花草,市場上價格實惠,挺好養的,還很好看。”家住龍川北路的徐先生告訴記者,疫情期間他更愛在家里陽臺上種花了,希望類似的花展越辦越多,越辦越好。
2020上海(國際)花展上,7位國際知名設計師和10余家國內優秀園藝企業聯手打造了13座獨樹一幟、姹紫嫣紅的庭院花園
“淘汰賽”選出花草混搭模板
從苗圃到家庭,不少花卉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其中關鍵一步是克服原生地與上海氣候環境的迥異,否則無法適應存活,大規模推廣就無從談起。
今年,上海(國際)花展就辟出了專區做實驗。在上海植物園4號門,有一片約1500平方米的花境,種植了德國鳶尾、大花蔥、鼠尾草、羽扇豆、毛地黃、細葉針芒、小盼草、蓍草、大濱菊等80個品種的花草。
和以往按品種大色塊、飄帶式的栽植方式不同,這片實驗花境側重于“混搭”,將不同品種、色系、高度和質感的花草混合配置。
園方還將這些花草劃分為不同的“賽區”,進行“淘汰賽”——在水、土、肥、溫度等環境的控制上有所區別。篩選出一批表現優良的“混搭”花草模板,復制推廣到上海城市綠化。
據透露,該實驗已引起黃浦、普陀等區綠化部門和街道社區的注意,如果有優秀模板,將考慮引入機非隔離帶、口袋公園等區域,還很可能作為重要參考,幫助在崇明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確定展會布置花卉的品種。
借助花展平臺,上海植物園培育、推薦的多種花卉已經先一步成功復制推廣出去。
比如鳶尾,目前已廣泛應用于上海各大植物園和公園的花境,以及各類水岸的綠化。
長興島郊野公園目前設有70畝鳶尾花田,奉賢泡泡公園設有10畝,上海植物園設有5000平方米,上海辰山植物園設有3650平方米,虹口區曲陽公園設有2000平方米。
在上海植物園的支持指導下,江西灘溪鎮下灣村花卉產業扶貧項目成功啟動,當地建成鳶尾研究基地36畝。
和鳶尾類似,上海植物園培育的束花茶花‘玫玉’‘玫瑰春’已在靜安、普陀、浦東等區的道路景觀上成功應用。
前幾年上海(國際)花展力推的天竺葵經過優勝劣汰,其中的糖果系列、中子星系列、龍卷風系列等經受住了考驗,被廣泛推廣到城市綠化。在合適的季節,可在人民廣場、常德路、靜安嘉里中心等地的綠化帶或花箱中找到它們,許多市民的花盆、花壇和陽臺上也能發現。
轉型為世界園藝產業平臺
除了挖掘新的城市綠化,上海(國際)花展的轉型,還有更深層的用意。
近年來,櫻花、郁金香等觀賞性強的花卉在中國走紅,的確將各座城市的春天點綴得鮮艷奪目,但冷靜反思,這些花卉及其種球、幼苗大多從國外直接購買,價格相對較高。
有些花展舉辦一屆就在“買花”方面耗資上百萬元,繁榮了國外花卉產業,卻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沖擊,影響了本土園藝自主研發的積極性。
業內人士指出,開發一個新品種花卉,至少3年,有些更是耗費了一代人的精力,期間要進行雜交育種、適應性試驗、擴大培養繁殖等多個環節。
就算開發出了一個適應性、穩定性都不錯的新品,還須接受市場考驗,如得不到認可,前期辛苦研發都泡湯了。
這些風險,讓不少有志于走自主知識產權之路的人士踟躕不前,甚至有了“養花不如直接買花”的想法。
“上海植物園舉辦花展的目的,正是讓花展從單一的展覽轉型為世界園藝產業的平臺。”上海植物園負責人透露,歷屆花展經過初期栽種實驗選出的適應性好的品種,正在上海及周邊省市的一些苗圃里繼續“打怪升級”,為上海科研機構打造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鋪墊,繼而通過花展這一國際平臺,走向世界。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