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縣圍繞“四產業三園區”建設,在烏米建設尼木縣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項目,推行以干帶訓、勞務協作、示范帶動,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產業村民骨干隊伍,助力當地村民就業,實現脫貧。
尼木縣城距拉薩市區約12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耕地面積2908.24公頃,但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4畝,面臨著“自然條件較差、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不足”的“三差”實際。距離尼木縣城不到15分鐘的車程,記者來到尼木鄉烏米組,這里原是一片荒蕪的沙灘地,雖是國土“三調”上的天然牧草地,但稀疏生長的牧草僅有1厘米。因此,該縣圍繞“四產業三園區”建設,決定在烏米建設尼木縣食(藥)用菌種植基地建設項目和尼木縣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項目。一排排的智能連棟溫室和日光溫室坐落在此,形成尼木鄉烏米組經濟園區。
尼木縣食(藥)用菌種植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1390.28萬元,于2018年9月正式投入運營。目前,種植品種有羊肚菌、猴頭菇、白靈菇、平菇,年產食用菌130萬斤,產值近410萬元。走進尼木縣食(藥)用菌種植基地出菇大棚,幾位村民正在打造菌包,手法熟練,分工明確。
該基地生產的羊肚菌非常受市場青睞,因此,自去年11月開始大面積種植羊肚菌,今年4月底到5月底開始大量出菇。“基地除了在園區的種植大棚外,在尼木縣東嘎村、尼榮村、續邁鄉也有種植大棚,目前所有大棚都在投產,這些大棚的羊肚菌種植面積達30畝,每畝總產量約500斤以上,由于大規模投產,每日用工量也都是在30人左右。現在,羊肚菌種植技術已經成熟了,市場前景也在逐步向好,對貨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今年我們打算把羊肚菌種植面積擴大到100畝以上,既能滿足市場需求,也可增加村民收入。”該項目經理王衛延介紹。
在出菇房,一排排待摘的猴頭菇格外醒目,多吉正在給猴頭菇澆水,從剛開始的只會裝菌包到現在的裝包、接種、出菇等操作,多吉樣樣熟練,還時不時教給剛來的村民。
據悉,多吉從去年開始通過以干帶訓,在基地學習種植技術。“每天在這里可以學習種植食用菌技術,基地給我們提供菌種、提供技術,等到出菇后由基地收購,一個月就能掙到3000多元,年底還有分紅。”多吉說。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扶貧工作方法也不一樣。為落實尼木縣“政府+公司+貧困戶”帶貧模式,尼木縣食(藥)用菌種植基地推行以干帶訓、勞務協作、示范帶動。目前,基地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產業村民骨干;既可增加村民務工收入,也可幫助村民實現食用菌種管、銷等。
據了解,近兩年里,該基地帶動了8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解決了6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項目運營年用工達2500人次以上,極大程度地帶動尼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生產。2019年,基地為98戶脫貧群眾兌現勞務分紅25.5萬元,戶均增收2600元,其中增收最多的戶達到21200元。
下一步,該基地將打造高端深加工產業,同時結合線上線下銷售方式,進一步帶動尼木縣經濟發展,特別是珍稀菌種和本地菌種的推廣,形成食用菌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