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發菌期,看這些白色的菌絲,過4個月,菌絲就能長出香菇了。”劉海軍邊給記者介紹他的工作邊說道。劉海軍以前在外地打工,看到村里大力扶持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項目,他便選擇了回家務農。劉海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現在包了10個棚,1個棚能放置26000個菌棒,1個菌棒就能長2斤香菇,折合下來再減去請人幫忙的工錢,1個棚1年能掙3萬塊錢。”臉上洋溢著笑容的劉海軍還說:“市里的幫扶組每年都請農科院的專家來指導我們種蘑菇,種好的蘑菇鎮里還幫著給找銷路,我們包大棚還給我們優惠,我們的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好。現在村里的人都看著我呢,看我致富了都想跟著一塊干。”
出頭嶺鎮黨委書記張超介紹,區里投資了5036萬元的幫扶資金,建設這片食用菌種植基地。基地有166棟智能化大棚,占地340畝,目的是保障鎮里13個貧困村,不僅給貧困村的村民增收,也給13個村每個村集體每年帶來10萬元的收入?;?019年建成后,由于蘑菇種植基本沒有空窗期,目前已讓不少農民增收致富。
談到產業項目致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駐薊州區幫扶工作組組長、出頭嶺鎮官場村和夏立莊村第一書記劉楊告訴記者,除了食用菌種植基地,他們在幫扶過程中還引入了“瑞雪”蘋果品牌基地建設,這個品種的蘋果目前在市場上還沒有,口感非常好,是中科院新研制出的品種。“其實在選擇這個項目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很矛盾,種植蘋果4年才到豐產期,我們選擇當年就能見效的項目不是挺好,但是考慮到蘋果項目后期的市場價值,我們覺得既然幫扶就得真幫,所以毅然選擇了這個蘋果項目。現在項目基地里蘋果樹苗都種完了,而且都已成活”。
據了解,新一輪結對幫扶開展三年來,本市以及薊州區幫扶單位、駐村工作組和鄉鎮村聚焦基礎設施建設、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等73項幫扶指標,精準發力,扎實推進幫扶工作開展。截至目前,市區兩級幫扶單位主要領導走訪調研5000余次,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18億元,解決實際問題9500余個,困難村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農民收入也有了顯著提升。尤其是在產業扶持上頗具特色,堅持“全區統籌、鄉鎮主責、利潤返村”產業發展機制,培育壯大食用菌、桑梓西瓜、精品民宿等產業項目,經營利潤反哺到村。在區統籌的基礎上,20家市級幫扶單位投資1600萬元,因村制宜,確定發展項目,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