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昆山,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中,以《昆山:智慧農業平臺助推農民增收》為題,用近4分鐘時長,詳細報道了昆山通過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幫助農民增收、創收的成功經驗。
一是搭建智慧平臺。2018年,昆山建設的智慧農業平臺開始運行,目前已經建立了19類186項2000個單項數據標準。昆山陸續投入10個億,對3萬畝大閘蟹養殖池塘實施高標準改造,接入物聯網設備。現在,養殖戶遠程就可以實時檢測和控制溶氧、水溫、pH值等水環境數據。昆山巴城大閘蟹養殖戶常建華表示,通過信息化手段、物聯網養殖設備,池塘水質變好了,大閘蟹的質量也得到改善,每畝池塘的純效益從二三千提高到八千到一萬元。昆山大閘蟹產業帶動4-7萬人就業,年產值40億元以上。
二是優化智慧算法。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儲,昆山智慧農業平臺將自主采集的氣象、環境等公共服務數據,和生產主體上傳的用藥、施肥等生產數據,整合存儲到分布式服務器,信息全面、數據權威。消費者掃一下二維碼就能看到全生產過程,包括何時噴灑的農藥、農藥合不合標準、農藥的比例等,都有精準數據體現。昆山新農民姚科偉表示,通過信息化數據,讓現代農民從傳統的田間勞作中解放出來,專注于產品品質和品牌,支撐了銷售量,也支撐了價格,年銷售額從原來的25萬元提高到了目前的40萬元。
三是提供智慧支撐。開展全市農業生產普查,全面摸清農業生產基本信息,建立農業地理信息和林業地理信息,實現全市10.5萬畝水稻、8.9萬畝小麥、1.45萬畝蔬菜、1.15萬畝果樹、6.33萬畝池塘、19個湖泊、4.13萬畝公益林地的圖層查詢與統計,定位農機169輛、漁船145艘,實現行駛軌跡、作業面積在線統計,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惠農政策落實、農業生產監管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