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李增義是安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2019年7月,來援藏后,在阿里地區科技局生產力促進中心擔任技術干部。
到了阿里,李增義看見科技局院子里有一個300平方米的大棚,種的只有兩種蔬菜,但管護措施跟不上,西紅柿只有藤蔓,沒有果實,就想著利用自己的技術特長,在大棚里試種蔬菜。據了解,這個大棚也是第五批援藏干部支援建造的。
因為那時已到了下半年,蔬菜水果錯過了最好的種植季節,沒辦法收拾,李增義就只把大棚里的蔬菜全部去掉,種上了一點野菜。
今年3月,李增義自己育苗,4月,氣溫上來后,他維修大棚,從100多公里外的日土縣拉回來羊糞,改善土壤。大棚里原來的土,鹽堿化嚴重,有機質含量低。4月19日,他開始移栽辣椒、茄子、圣女果、西紅柿、黃瓜、薄皮甜瓜和西瓜等蔬菜水果。
在大棚里種植時,李增義不慎骨折,無法行走,單位讓回陜西治療,“我想著,回去了的話,大棚就荒了。農業種植,一耽擱就是一個生產季,尤其是阿里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生產季很短,不敢耽擱,就堅持留下來,臥床20多天,這期間,通過電話和視頻,遙控指揮科技局的人,如何灌水、施肥、日常管護。”
五一勞動節期間,李增義拄著拐杖從宿舍到大棚里幫忙搭架、補苗、施肥、灌水,“給西紅柿整枝、人工授粉、葉面噴肥,幾乎都是重復性工作,兩三天做一次,我想著,用心呵護它們,它們也會給予我回報。”
5月下旬,最早的黃瓜成熟,6月,大棚里的瓜果蔬菜迎來生產旺季,辣椒和茄子也都開始掛果。6月下午,西瓜慢慢就成熟了,緊接著,大棚里的7種蔬菜水果都邁入成熟季。
“目前,黃瓜采摘了千余斤,西瓜四五百斤,辣椒也有二百多斤,都分給了附近的單位和群眾。因為新鮮、綠色、無公害,大家覺得味道很好,”7月23日上午,李增義說,黃瓜這一茬馬上完了,他計劃再種二茬,這在阿里地區是從未有過的景象,苗已經育出來了,“打算8月種植,看9月能不能掛果。除了黃瓜,西紅柿,我也打算種二茬,想試試秋延的時間。”
在低海拔地區,這些常見的蔬菜水果一年能有三茬左右,可這是阿里地區,海拔在4300米左右,以往只是一插茬。李增義說,他會努力讓它們在實驗大棚里長出二茬,然后再大范圍推廣。
文/圖 華商報特派西藏阿里記者 卿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