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六壩鎮九壩村村民將撿拾的地膜收集后拉運到廢舊農膜加工企業。 陳玉平 攝(資料圖)
提起“農膜”這個話題,這些年總離不開“白色污染”四字。然而在甘肅省,農民不僅主動跟“白色污染”說不,還把農膜變廢為寶。
近年來,甘肅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農膜回收利用,并從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群眾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工作機制,甘肅省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李崇霄說:“今年我們將以創建45個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縣為抓手,繼續深入推進全省廢舊農膜回收與資源化利用。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實現覆膜區域回收全覆蓋。”
如何讓“喜憂參半”的地膜真正“化憂為喜”,一場從研發到管理的創新性變革畫卷正在徐徐鋪展開……
向“白色污染”說不
在甘肅,70%的耕地面積為旱地,水資源短缺是發展農業的最大瓶頸,2003年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開辟了甘肅省干旱半干旱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但在發動這場農業“白色革命”的同時,也留下了“白色污染”。為破解地膜污染和回收難題,從2017年開始,國家在甘肅實施了創建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范縣項目,先后在甘肅45個縣市開展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截至2019年底,甘肅省從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各類企業127家,設立鄉、村回收網點1157個,各類覆膜作物面積共計2127.79萬畝,農膜用量約15.68萬噸,回收廢舊農膜約13.57萬噸,回收率達81.75%,農田“白色污染”勢頭基本得到遏制。
回收上來的農膜去哪兒了?會不會造成二次污染?“這是最近從各個鄉鎮回收的廢膜,經過碎化、清洗、熱熔后將再次成為塑料產品的原材料,可以生產聚乙烯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帶等產品。”在蘭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基地,秋后網點運來的廢舊農膜堆積如山。據企業負責人介紹,目前甘肅省廢舊農膜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回收的廢舊農膜進行再生塑料顆粒生產,用再生顆粒進行深加工,適用于中東部旱作農業區;另一種是將回收的廢舊農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礦渣,加工生產下水井圈、井蓋、城市綠化用的樹篦子等再生產品,這種方式多在河西灌溉區使用。
在科技研發方面,甘肅省積極探索傳統地膜減量替代技術。“全生物降解地膜用機器就可以鋪,地里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都不錯,也不用再去回收廢膜,對我們來說用起來很方便。”山丹縣旭輝種植專業合作社領辦人李鵬說。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種可在微生物環境下較快降解的新型地膜。目前甘肅省在地膜推廣應用和回收利用方面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大田大宗農作物上,推廣使用高標準易回收地膜,嚴控廢舊地膜增量、減少存量;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區和作物上,積極探索試驗示范多年用環保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科技助力,高效利用。
“拾”回的循環經濟
要想真正實現從“農膜滿天飛”到農膜回收資源化再利用的轉變,首先要發揮農戶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廢舊地膜的產生量大面廣,撿拾廢舊地膜農民是主力軍,也是決勝隊,不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解決廢舊地膜殘留污染問題就無從談起。”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高尚賓副站長說。
張掖市臨澤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全國重要的玉米制種生產基地,地膜覆蓋率達87%。家住蓼泉鎮墩子村的村民閆天成,去年種植40畝的制種玉米,從今年立春起,一家人撿拾廢舊地膜,目前用廢舊地膜兌換了10卷合計50公斤的新地膜。“地膜回收可以換取新地膜,我把家里的地膜進行秸稈分離后,全部交到村上的回收站,不僅減少了一部分農資費用支出,也使村子環境變好了。”閆天成說。
為加大廢舊地膜回收加工利用力度,臨澤縣建成1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加工企業,24個廢舊農膜回收站和47個村級回收點,并組織70多名回收人員,在每年春秋兩季揭膜、覆膜的關鍵時間節點,進村入戶開展集中回收,做到一邊田間清理、一邊跟進回收,并將回收重點放在田間地頭殘膜集中區和道路沿線、村舍周邊等散落區,形成了“千家萬戶撿拾,千軍萬馬回收,多家企業加工利用”的局面,回收加工廠每天收購廢舊農膜達數十噸。
為了將回收的農膜變廢為寶,榆中縣通過市場運作、政府扶持、合作社幫扶,建成了2家廢舊農膜加工企業、33個廢舊農膜回收站。農戶給回收站上交5公斤廢舊農膜兌換1公斤新膜的政策回收廢舊農膜,回收站回收的廢舊農膜上交給廢舊農膜加工廠,廢舊農膜加工廠按100元/方(600元/噸)補貼給廢舊農膜回收站,對于回收加工企業按照每噸200元資金予以貼,同時,鼓勵各村社自建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實現農戶就近上交廢舊農膜,降低群眾收集上交廢舊農膜成本。蘭州金土地塑料集團公司總經理金鑫海說:“在不增加產品用量的前提下,我們通過技術革新,大幅度提高了農膜各項物理性能,降低了農膜回收難度,并且回收來的廢膜具備高質化再利用的價值。”據他估算,易回收地膜加工利用成本較劣質地膜降低近4成,同時再生的聚乙烯顆粒價格較劣質地膜高出近2成。
為了形成廢舊農膜回收長效機制,榆中縣制定了《榆中縣廢舊農膜回收以舊換新管理制度》及《榆中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站點管理制度》,規范了廢舊農膜回收機制,調動了農戶上交廢舊農膜的主動性、回收站點回收廢舊農膜的積極性、廢舊農膜加工廠回收加工的能動性,全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變身扶貧“利器”
作為全國典型的貧困省份,以抗旱增產為核心特征的旱作農業就成為甘肅省脫貧攻堅的主動力,隨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網絡體系也成為當地百姓實現脫貧摘帽的利器手段。甘肅省通過發展回收經紀人、流動商販,在偏遠地區設立固定回收網點等形式,形成了“農民撿拾交售、商販流動收購、回收網點集中、企業加工利用”的市場化回收利用體系,在實現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致富。
靜寧縣屬于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吳永宏是靜寧縣四河鎮華溝村的貧困戶,由于要照顧家中母親和患病妻子,無法外出打工。2019年他共撿拾廢舊農膜60噸,通過地膜“以舊換新”和網點交售,在保證自己耕地用膜外,還取得收入2.6萬元。今年截至目前,已撿拾交售廢舊農膜10噸,收入4500元。而對于高臺縣黑泉鎮十壩村的農戶常學春來說,“殘膜以舊換新”政策更讓他樂開了花。“我去年一共種了40畝辣子、制種西瓜和甜菜,都是覆膜的,一畝地用膜6公斤左右。秋天撿拾的時候比起前些年用的那個薄膜好拾多了,都是整塊的。我的40畝地,我們兩個人5天就撿拾完了。村上就有回收站點,交售很方便,站點按照新舊地膜不低于1∶5的比例兌換,我撿的廢舊地膜折算了200多公斤,給我兌換了40公斤新膜。”
近日,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了《農用薄膜管理辦法》,于2020年9月1日起開始施行。農業農村部提出,要確保到2020年農田地膜殘留量明顯下降,當季地膜回收處理利用率達到80%以上,全國地膜覆蓋面積基本實現零增長,地膜污染嚴重地區率先實現負增長。甘肅省作為農業地膜使用大省,地膜回收再利用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群眾協同發力,切實打好凈土保衛戰和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善始善終中善作善成,在持續用力中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