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鎮南村因蔬菜種植聞名,說起南村,烏蘭察布市、山東、北京等地的人都不陌生。
來到南村,占地25畝的蔬菜交易市場與南村村委會被一條鄉間柏油路分隔開來,如同鄰里。
7個大棚種蔬菜
池振英年收入14萬元
在交易市場北邊,眾多村民在一排排整齊的溫室大棚里忙碌,42歲的池振英也在其中。
△池振英
從2016年開始,池振英經營3個大棚,2019年擴展到7個,全部用來種植黃瓜、西紅柿、豆角等蔬菜。
承包大棚以來,每天下午,池振英都會與妻子去大棚里采摘新鮮蔬菜,次日凌晨3點左右到蔬菜交易市場售賣,6點基本可以售光。每日銷售250斤黃瓜和400斤西紅柿。按市場價計算,一天收入700元左右,一個大棚年純收入2萬多元。
池振英告訴記者,沒承包大棚之前,家里原有20多畝地,全部種植長白菜。那時交易市場還沒有建立,長白菜的價格一直徘徊在0.1元/斤。交易市場建成后,在村委會的引導和規范下,長白菜的價格穩定在了0.15元/斤以上,種植戶得到了更多實惠。
如今,池振英地里的長白菜和大棚里種植的蔬菜都會運往交易市場售賣,今年,光大棚一項,池振英就收入14萬元左右。
投入30萬元
村里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場
從池振英的大棚出來,記者見到了烏蘭察布市人大代表、平地泉鎮南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效玲。
△張效玲
察右前旗境內有G6、G55高速公路,110、201國道穿境而過,便利的交通為種植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張效玲告訴記者,1999年,南村開始種植反季節蔬菜,以長白菜為主的蔬菜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走向全國的菜市場。那時,蔬菜價格一度被壓得很低,老百姓的種植熱情并不高。
2007年,時任南村村主任的張效玲開始著手建立交易市場。通過一年的調研和走訪,2008年,在烏蘭察布市人大會議上,張效玲提議建立南村蔬菜交易市場。
張效玲清楚地記著,時任烏蘭察布市委書記的吳永新問她:“需要多少錢?”“30萬元。”張效玲回答。
2009年,在烏蘭察布市政府的支持下,南村有了屬于自己的蔬菜交易市場,并在當年秋天正式投入使用。
南村蔬菜交易市場建立后,南村蔬菜交易逐漸形成規模,并不斷擴大,開始輻射周邊地區。交易量增加帶來了種植規模擴大,同時影響著南村周邊的花村、大喇嘛營村和陳家村等地。
△平地泉鎮南村的大棚種植基地
蔬菜交易市場步入正軌后,張效玲在村里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專門為村民種植選育優良品種,同時跟進銷售服務。通過10多年的努力,南村的蔬菜種植形成了一個助力村民致富增收的產業,橄欖、長白菜、青椒等開始走出烏蘭察布,走向北京、天津、山東等地。
一個交易市場改變了一個行政村的產業結構。
現在,南村蔬菜種植規模達6400多畝,通過交易市場運送到全國的反季節蔬菜超過了2萬噸,交易額1300多萬元,周邊村民靠著種植蔬菜,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5020元。
年產量6000多斤
郭福奎的葡萄不夠賣
南村蔬菜交易市場火了,來南村的人就多了,南村的旅游業逐漸興起,種植水果發展大棚采摘短途游逐漸嶄露頭角。
盛夏時節,對于家住南村的郭福奎來說,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他家的大棚種著從山東引進的葡萄,每年產量6000多斤,按每斤30元的市場價估算,全年光賣葡萄收入就達到18萬元左右。
走進郭福奎的葡萄大棚,樹上的葡萄順著藤架一串串垂下,翠綠欲滴。“我的葡萄長得大,產量高,現在都不夠賣。”58歲的郭福奎說。
以前,郭福奎靠打零工、種田地養活一家老小。
2015年,郭福奎開始種植葡萄,從山東引進“蜜光葡萄、陽關玫瑰葡萄、美人指”三個品種,通過3年精心呵護,2018年,郭福奎的葡萄園終于結出了幸福的果實。隨著葡萄的成熟,郭福奎將葡萄大棚發展成采摘園,每年5月是葡萄豐收的季節,前來采摘的人絡繹不絕。
△郭福奎向記者展示他種植的葡萄
“每斤葡萄30元,最多時一天賣了1萬多元。”郭福奎說。
南村的蔬菜種植業已與南村312戶村民生活息息相關,致富奔小康靠產業帶動,靠老百姓勤勞的雙手。如今的南村通過發展蔬菜產業,已成為察右前旗產業帶動脫貧的典型和農業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