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農村經濟組織發展村集體經濟
近日,記者走進該區辛安鎮鎮西賈北堡村,只見大片的田地一望無際。“俺們要一起種葡萄了。”鄉親們一邊說一邊手拿工具清理著農田。
“之前鎮里組織去外地觀摩學習,回來后干部們深受啟發。”西賈北堡村黨支部書記王清云說,根據村內實際情況,村干部們一起商討,建立“村集體+公司+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合作模式,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助力村集體經濟增長,打出集體經濟+扶貧組合拳。“這不今年我們爭取了扶持資金,又專門找河南農科院的專家來村里調研,專家根據村里的土壤情況、氣候條件等,建議我們種植葡萄。”
早在2017年,辛安鎮鎮就成立了由東杜堡、西杜堡、范莊、東賈北堡、西賈北堡等5個村共同組建的鎮集合農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經過三年的探索與實踐,截至目前,全鎮27個村全部加入鎮集合農村經濟組織,分別以不同形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并用于公益事業、民生實事、兜底保障戶穩定脫貧、保障產業循環發展等,實現“村里有錢來辦事、村里的錢辦全村的事”。
打造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特色產業
肥鄉鎮南西落堡村的七彩園林公司,千畝花海盡收眼底,有游玩的游客,還有很多忙碌著的工人。62歲的劉風的,是毛演堡鄉卜寨村的貧困戶,她一邊進行著扦插工作,一邊跟記者說,“我在這兒上班快十年了。這里時間比較自由,不影響家庭,我現在一天能掙50塊錢呢。”七彩園林公司負責人王建明說:“我們公司現在每天都有500多人工作,貧困戶就有100多個,輻射周圍十幾個村莊。有的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資產分紅、就業薪酬,擁有三項收入,是妥妥的‘三金’農民。”
在趙寨村一處瓠子大棚,看到劉大姐忙前忙后,一會兒澆水灌溉,一會兒整枝疏果。“村里幫我建好了大棚,我必須好好打理、提高產量,到時也能賣個好價錢。”
趙寨村黨支部書記王長增介紹說:“2016年的時候,通過鎮村協調,成立了同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當時只有8個大棚。那時道路不通,鄉親們種的西紅柿、甜瓜都出不去。后來我們爭取扶貧基礎設施資金,將全村主要田間路進行了硬化,方便群眾進出,一下子帶動了全村種植結構調整,蔬菜大棚種植迅速發展。到現在全村已經有500多個大棚,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農業園,我們村也在2018年順利脫貧出列。”
據了解,肥鄉鎮高度重視農業扶持,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全力規劃打造了花卉苗木、蔬菜大棚、林果采摘、奶牛養殖四大農業產業園區;支持貧困村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真正為脫貧致富奠定堅實基礎;積極推動‘一戶一品’‘一戶多品’,在前期入股分紅基礎上,充分與貧困群眾溝通實施增收項目,有效防范和化解風險,守住脫貧成果。
肥鄉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按照“政府扶持、園區承載、企業經營、貧困戶參與”推進模式打造了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扶貧產業示范園區9個,發展農業采摘園25個,實現了52個貧困村的農業園區全覆蓋。
發揮“農業+品牌”效應發展旅游示范村
東漳堡鎮南趙村有著60余年的菊花種植歷史,2014年,村里致富能人門存嶺帶頭成立了邯鄲市康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種植規模,實行統一管理,逐步打開了市場。隨后通過多方考察,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目前,菊花園區成功引種金絲皇菊、祁白藥菊、婺源皇菊、七月菊、北京菊、昆侖雪菊和鮮食菊花等30多個品種,包括茶用、藥用、食用、賞用等類型,規模達到1000多畝,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
菊花產業的不斷發展,也為村民脫貧致富帶來了新希望。貧困戶通過國家扶貧資金或者小額貸款資金入股,每年能獲得10%的分紅,如果流轉土地,還能獲得每畝1000元的土地租金。在園區日常管理中,可提供30多個就業崗位,菊花采摘季節,平均每天用工200余人,人均日收入50元左右,真正讓貧困戶成為了領取“股金、租金和傭金”的“三金”農民,形成了“園區+企業+農戶”的脫貧致富發展格局。
為了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東漳堡鎮多方爭取資金近800萬元,建設了園區道路、觀賞甬道、大棚設施以及20條空氣能熱泵烘干加工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到600噸。同時,為打造南趙村特色品牌,申請注冊了“南趙村”商標和有機產品轉換認證,包括菊花酒、菊花醬、菊花糕、菊花面條、菊花藥枕、鮮食菊花等產品。
東漳堡以“菊花元素”為主,深入挖掘菊花文化,投資打造了南趙村東籬公園、文化廣場等一批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觀光景點,著力挖掘菊花產業園區的旅游資源。為豐富游客的觀光體驗,園區周邊還種植了葡萄和梨等水果,努力打造集觀賞、采摘、休閑、度假為一體的中原城市后花園,讓鄉村“采摘游”成為帶動村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肥鄉區除了打造“菊花小鎮”等一大批旅游示范村外,還連續舉辦西紅柿采摘節、桃花節、菊花節等一系列活動,為脫貧致富帶來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