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宿遷市區驅車30分鐘抵達宿城區羅圩鄉,駛入羅陳路后,偌大的“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等跨街標語映入眼簾,路兩側郁郁蔥蔥的蔬菜在雨水的澆灌下更加青翠欲滴,各類家庭農場中的鋼架大棚鱗次櫛比,讓人不禁想探尋這個“蔬菜之鄉”背后的“發展密碼”。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調研時指出,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
作為遠近聞名的“蔬菜之鄉”,羅圩鄉一直有種植蔬菜的傳統。按照總書記確立的新坐標和上級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該鄉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生態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按照“點線面全方位布局,供產銷全鏈條扶持”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建成萬畝蔬菜產業園,先后被表彰為宿城區“支書領頭調結構”先進鄉鎮、全市首批“市級生態農業示范園”,獲批全市唯一的“上海市蔬菜外延基地”“省級菜籃子工程提品升級項目”,去年還獲批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讓更多農戶從良好的生態中得益受惠。
在家庭農場工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明確定位,規劃先導,擘畫特色產業發展藍圖
羅圩蔬菜為何能快速崛起,并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秘訣”在于羅圩鄉歷屆黨委政府立足實際,發揮羅圩鄉蔬菜產業優勢,圍繞“發展蔬菜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定位一以貫之,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發展蔬菜產業作為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的突破口來抓,努力實現農民增收脫貧。
發展蔬菜產業,羅圩鄉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東依徐宿淮鹽高速公路、西傍宿靳高速公路,境內羅陳路橫貫東西,鄉村水泥道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羅圩鄉黨委書記苗其東介紹,當初進行產業規劃時,沒有太多經驗,最終經過多次學習考察,借鑒先進經驗,取長補短,對照不足找差距,結合特色突優勢,才確定了集中連片規模種植、保持穩定、規劃到位的思路,編制了蔬菜種植區域規劃。
2014年,羅圩鄉獲批成為“省級菜籃子工程提品升級項目”,利用補助資金建起了蓄水池、水井以及排水和灌水防滲渠等附屬設施;
2016年,羅圩鄉在市、區有關獎補政策等激勵下,依托新落成的中歐蔬菜科技示范園,改建擴建溫室大棚200余畝,新增設施蔬菜3000余畝,建成了1萬余平方米的集群服務中心;
2019年,羅圩鄉獲批開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同年啟動現代化育苗區建設,目前正在按序時推進,其中7500平方米現代化育苗區已竣工驗收,也將為羅圩鄉農業現代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小小“菜籃子”,事關“大民生”。羅圩鄉不斷推進蔬菜產業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一般大眾型菜品向特色優質型菜品轉變、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約標準化經營型轉變,重點論證芹菜等具備產業基礎的蔬菜品種,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依托蔬菜行業協會提供信息服務,打造富民新模式。
臧公軍在打包芹菜
串珠成鏈,集聚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在羅圩鄉農技服務中心主任馬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郭莊村臧夢成農場。農場門前,前來收購蔬菜的車輛已經排成一排。
“老臧,茄子收多少了?”“快了,馬上給你裝一車。”農場主臧公軍頭也沒抬,和工人一起采摘茄子,麻利地打包、裝車。一車茄子剛運走,又開始采摘芹菜,一刻不得閑。
“早上這段是最忙的,累并快樂著。”臧公軍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60歲的臧公軍曾擔任村干部多年,他一直琢磨如何“讓土地生金,帶村民致富”。2002年,他索性辭職,一心搞起了高效農業,種了12畝蘆蒿,當年就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他的帶領下,不少村民紛紛效仿,建起了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
如今,兒子臧夢成也辭了白領的工作,回家建起了40畝的家庭農場。臧公軍和兒子一起經營,種植各類大棚蔬菜,茄子、芹菜不斷銷往全國各地。
像這樣的家庭農場在羅圩鄉有87個,它們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羅圩鄉3.5萬畝的耕地上,串起羅圩現代農業產業鏈。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羅圩鄉緊緊圍繞加快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的工作主線,按照最優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原則,建設打造“一帶兩園三區”,即緊靠347省道、羅陳路、羅南路打造休閑農業產業帶;依托工業園區,合理布局農產品加工園、物流園;圍繞大型農業產業項目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展示區,利用交易市場建設農產品集散區,結合規模畜牧養殖建設循環農業發展區,進一步構建以優質蔬果基地為主導的產業化格局。
目前,羅圩鄉已建成規模以上設施蔬菜基地20個,設施類型主要以鋼架大棚、日光溫室為主,現有百萬株以上育苗中心1個、2000畝以上連片設施蔬菜基地1個。
培育中的蔬果苗
不斷探索,持續優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全面提高發展質量。
在此背景下,羅圩鄉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綠色果蔬產業擴面提質,實現設施現代化、生產標準化、品種多樣化,壯大了產業,調出了效益,鼓起了口袋。
群眾要致富,除了選對產業,還得有“領路人”。依托“省級菜籃子工程提品升級項目”,羅圩鄉建立了“支書領頭調結構”孵化園,引導村居黨支部書記先學、先試、先種,孵化出寶善家庭農場、成駿家庭農場等6個家庭農場。
走進孵化園,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齊排列,棚內的芹菜長勢喜人。在聯伍村黨支部書記劉寶善的大棚里,他正帶著幾位村民鋤草。“我流轉了100畝地,茄子、芹菜賣得差不多了,準備悶棚,讓土地休耕。”劉寶善說,“村民在我這里干活,每天收入在60到70塊錢左右。”
據劉寶善介紹,每個蔬菜大棚占地1畝左右,每年除掉租金、人工等成本,收益在6000元到7000元左右。在他的示范帶動下,聯伍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300畝,其中80畝由11戶貧困戶承包。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羅圩鄉黨委組織委員張學兵介紹,該鄉通過“點”上集中孵化、“帶”上集聚壯大、“面”上統籌保障“三步走”,有力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
大面積種植蔬菜,價格波動成為影響農戶增收的關鍵。針對農產品價格不穩、農民增收困難、積極性不高等實際問題,羅圩鄉成立宿遷市裕羅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以農產品經銷合作社為龍頭、經銷大戶為骨干、市場建設為基地、國有公司牽頭,探索“政策扶持+保險兜底+農戶承包+公司管理”新型發展模式。同時,與保險公司簽訂蔬菜投保協議,每畝實現凈收益4000余元,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
產鎮融合,久久為功,實現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在江蘇大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袋袋毛豆經過風選、人工挑選、多次清洗、高溫煮熟、急速冷凍等工序后,裝袋入庫,等待著被冷鏈物流運往全國各地。
江蘇大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于羅圩鄉萬畝蔬菜產業園,主要生產脫水蔬菜等產品,公司擁有國內先進的3T速凍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水線,以及8000噸低溫儲藏能力冷庫,年加工速凍蔬果1.2萬噸。作為羅圩鄉農業生產龍頭企業,該公司是延伸羅圩蔬菜產業鏈的關鍵。
“我們公司與農戶簽訂銷售合同,公司向農戶提供配套服務,農戶按照公司提出的技術要求進行生產,再由我們集中收購農戶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和銷售,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實現年產值8000萬元,帶動就業120人,實現人均年增收3萬元。”該公司負責人說,公司與農戶之間以合同形式規定雙方在生產、服務、銷售、利益分配、風險分擔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結成了比較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
目前,羅圩鄉已引進1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從冷鏈初加工到發酵深加工全覆蓋,形成了蔬果產業全產業鏈式發展。
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為羅圩蔬菜實現“農超對接”創造條件,羅圩鄉以線下重點打造循環蔬菜產業帶網點布局、線上打造“互聯網+蔬菜”為目標,突出品牌戰略,加快“三品一標”等品牌認證,提升品牌化率,主動對接天津、南京、蘇州等地蔬菜交易市場,聯合高等院校、科硏院所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備案,“羅圩香茄”已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如今,羅圩鄉已經形成了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產銷聯動、利潤返還等多種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了以村居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的“保底收益+按股分紅”、以宿遷市裕羅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為主的“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返利分紅”等多種收益分配形式。去年試點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管理模式,增收效果顯著,聯合體成員增收23%,人均年增收1.2萬元。
如今,“產業有韌勁、經濟有活力、百姓得實惠、發展可持續”的“羅圩路徑”正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