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本地蔬菜,裝滿首都“菜籃子”?記者從報告中了解到,本市將建立蔬菜生產目標考核機制,對各區實行以獎代補,引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綠色有機蔬菜、冬淡季生產。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使設施農業區域布局更加合理,結構類型更加優化,技術裝備更加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完善,應急保障更加有力,蔬菜自給率提升到20%。
如何讓豬肉供應安全可控,讓首都“肉案子”貨足價穩?報告提出,三年安排8.5億元支持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到2021年,實現生豬自給率10%的目標;通過支持本市龍頭企業在周邊地區建設自控外埠基地,通過與主產區建立契約化、常態化產銷銜接機制,確保本市豬肉供應安全可控、貨足價穩。
發展北京農業,科技創新是唯一出路。為此,報告提出,借鑒中關村科技園區成果轉化經驗,建設“農業中關村”,引領推動農業從科技強向產業強轉化。聚焦平谷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整合全市資源,推動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所在平谷集聚發展。引導各區立足產業基礎,建設一批科研項目轉化示范基地、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數字農業示范項目、有機農業推廣點和“科技小院”。與阿里巴巴、京東、聯想佳沃等企業合作,探索數字農業發展路徑。
同時,指導各區研究制定“點狀供地”有關規劃,規范用地實施審批辦法,完善土地復合利用政策。加強點狀供地與產業發展規劃、旅游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銜接,細化完善相關政策和實施機制,為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現代種業、閑置農宅、鄉村新型服務業等提供必要的配套用地,實現點狀布局、點狀報批和點狀供地模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