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源縣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圓滿完成8826戶、3.00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和63個貧困村退出的目標任務。
漢源縣縣域面積大,人口分散,從海拔600米的河谷地帶到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山區,居住區海拔跨度大。瞄準區域海拔梯度差異,布局農業產業,漢源縣走出了一條精準的產業扶貧之路。漢源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曹立波說,通過各方多年努力,漢源縣貧困發生率已從10.5%降為0。
□張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莎
河谷地區
蘋果“換”梨 對接市場調整產業
“這一車大概2500公斤,運到成都通常三四天能賣完,每公斤的毛利潤在2元左右。”10月12日下午5時許,成都商販陳琦在漢源縣宜東鎮三江村收購了滿滿一車新鮮的蘋果,馬不停蹄地開啟了回程之旅。“抓緊時間跑得勤一點,也能夠在豐收期多賺一點。”
蘋果園一旁,大大小小的貨運車輛穿梭往來,三江村村民在自家院壩將剛采摘的蘋果選揀分類。
在海拔約1000米的宜東、富莊等鄉鎮,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流沙河的滋潤,是水果、蔬菜的豐產區。在此工作20多年的高級農藝師陳曉勇認為,農業產業更應該走在市場前面。
目前,僅在宜東鎮就有約6萬畝蘋果園,年產近10萬噸的蘋果將集中在10月和11月銷售。“通過多年的發展,這里的蘋果已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2003年,三江村村民原本種植的梨受市場影響,價格開始下滑。“通過全面考察和科學分析,我們認為可以將產業換代升級了。”陳曉勇說,由于蘋果和梨生長所需的環境、種植技術特點和產量等多個因素相似,村民們以蘋果“換”梨,石明清便是首批“吃螃蟹的人”。
石明清將自家梨樹、玉米全部換成了蘋果,“在縣、鄉兩級農技員的指導下,我們還四處學習種植技術。”
其間,不少村民將梨園變成了蘋果林。2010年,三江村的蘋果以每公斤3元的價格進入市場,是同期梨子價格的數倍之多。
如今,61歲的石明清已開始接觸電商,今年15萬公斤的蘋果已找到訂單,最高售價達到了每公斤7元。從一竅不通到經驗豐富,石明清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每年都前往江浙、東北等地“跑市場”,幫助村民拓寬銷路。
同時,蘋果套種花椒、李子的種植方式已在當地推廣,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腰包也鼓了。
山谷地區
“甜櫻桃+花椒”農旅融合助農增收
進入10月,主產甜櫻桃和花椒的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進入一個相對農閑的時刻。10月12日午時,漢源縣瑞希種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郭先義正在手機上查詢成都到重慶的動車票,今年合作社1萬公斤甜櫻桃、2500公斤花椒的銷量似乎并不令他滿足:“趁著這段時間去重慶跑跑,為明年增收打下基礎。”
同心村海拔約1800米,土壤肥沃,氣候干濕分明,是種植甜櫻桃和花椒的首選之地。
近年來,同心村加大甜櫻桃、花椒管護培訓力度,精準把控果品品質,提質擴面發展甜櫻桃、花椒等產業5200余畝,年產值達到了6000萬余元。村里還同時擁有多家合作社、家庭農場,解決了果品滯銷、貧困戶就業等問題。
“無論他們什么時候把產品送來,我都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郭先義說,合作社已有15戶脫困戶加入,合作社除了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還會讓貧困戶在合作社的果園里務工,多渠道增收。
緩行在村中步道,環顧四周,村民大都建起了三層小樓,80多盞太陽能路燈分布均勻,通組公路從國道108線向四周延伸。借助“甜櫻桃+花椒”產業,昔日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為集農業生產和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幸福美麗新村。
10月11日上午,同心村四季田園農家樂店主楊興榮送走了最后一批游客,正在清理房間。“不只我家,全村20多家農家樂都住滿了人。”楊興榮說,除了節假日,每年產甜櫻桃的七八月份,是這里人最多的時候,游客們摘新鮮水果、吃地道農家飯,有的甚至會在此長住一個月。
“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1.2萬人,旅游收入達到了82萬元。”同心村駐村第一書記姜晶介紹,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貧困村退出前的3000元提升到如今的1萬余元。
高山地區
瞄準反季蔬菜 擴大高山種養規模
10月13日清晨,漢源縣皇木鎮紅花村,一輛川A牌照的送奶車拉著6噸新鮮牛奶,徑直朝300公里外的成都市駛去。自2015年引入奶牛養殖企業以來,村民們已習慣了這一場景,諸多產自紅花村的生態食品進入各地市場。
紅花村地處海拔2400米以上,是典型的中高山山區,海拔高、氣溫低。多年來,紅花村瞄準反季節蔬菜和高山養殖,加大特色農業發展力度。
“全村現已種植蓮花白2000余畝,畝產近5000公斤。”紅花村駐村第一書記劉仕云介紹,不斷改良種植技術,目前蓮花白已實現了年產兩季。
與此同時,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村已有近40戶農戶開始喂養奶牛,其中包括4戶脫貧戶。紅花村采用“企業+農戶+銷售”的模式運作,投資建場、飼養奶牛、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各項分工明確,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目前,紅花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了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