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陽區一處草莓采摘園里,孩子在精心挑選自己心儀的草莓。發展園藝特產業,讓農民多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道路。 張揚 攝
如今東北的田野已是白茫茫一片,但雙陽區奢嶺街道長春奢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溫室里卻是綠意盎然,一株株草莓苗長勢良好,溫室里的物聯網系統監控溫度、濕度等,保證草莓的品質。
奢嶺街道是遠近聞名的“草莓小鎮”,草莓種植面積495畝,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帶動當地1萬多名農民就業。草莓讓奢嶺農民走上了致富路。與奢嶺街道的農民不同,九臺區波泥河街道清水村農民則靠種植苗木花卉收入逐年增加。清水村苗木花卉種植面積達6000多畝,占耕地面積的64.3%。2019年,清水村農民年人均收入2.35萬元。
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生機勃勃的園藝特產業為農民鋪就多彩增收路。“十三五”期間,長春市園藝特產業規模、產量、效益逐步增加。目前,園藝特產業種植面積達到274萬畝,產值從“十二五”末期的187億元到260億元,年均增幅在5%以上。這是一條漂亮的上揚曲線。
“十三五”期間,長春市以市場為導向,重點從“調結構、促轉型、打品牌、上項目、抓改革、保增收”等六個方面發力,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調減普通玉米種植,重點發展蔬菜、苗木花卉、瓜類、果類、食用菌、薯類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
各地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園藝特產業,為新建改造棚室、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組織農民學習相關技術,做好園區道路建設和“村村通”硬化路項目建設,保證園藝特產及時運出。在現代農業引導資金項目的指引下,我市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和規模化棚膜園區發展建設提速,已建成省級棚膜園區140個、國家級園藝作物標準園30個,蔬菜生產規模和產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雙陽區平湖街道黑魚村的頒金葡萄、九臺區上河灣鎮雙頂村的金紅蘋果、榆樹市八號鎮北溝村的棚膜蔬菜、農安縣靠山鎮臥牛石村的紅石砬小米……發展園藝特產業,我市倡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各地根據農業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德惠市布海鎮長山村是有名的“瓜菜之鄉”,全村共有瓜菜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6個,有蔬菜大棚200多棟、溫室大棚40多棟,種植的瓜菜品種有十余個,一年下來每棟大棚平均為農民增收十多萬元。
為破解銷售短板,長春市在“十三五”期間開展了園藝特產品牌行動。通過打造地域公用品牌、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對優勢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參加各類展會、開展特色農產品推介、發展電子商務等一系列“組合拳”,拓展優質園藝特產的知名度和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