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棚,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一壟壟整齊的綠苗上綴著鮮紅的草莓,猶如一顆顆深紅油亮的瑪瑙,透出春的暖意。人們三五成群在大棚享受著采摘的樂趣。正是這些引人垂涎的小草莓,為南村農民帶來了一條增產增收的好路子。
“進到大棚里就聞到草莓的香味,特別誘人。孩子小,沒見過這樣的田間地頭,趁著假期帶孩子來采摘。”市民馬睿一家三口從集寧驅車前來采摘新鮮草莓,看著孩子開心的笑容,馬睿覺得不虛此行。
“快來嘗嘗,這草莓飽滿清甜,口感好著呢!”大棚種植戶趙寶遞給記者一個又大又紅的草莓。趙寶介紹,本地大棚種植的草莓吃起來口感很好,有一種回甘的味道。
趙寶和妻子共種植了3個大棚,每個大棚近800平方米,3個大棚種植的東西不一樣,種植草莓帶來的收益最大,采摘旺季一天能收入1000元左右,除觀光采摘,他還給市區一些水果店供貨,一年2到3茬,每個大棚每年凈利潤逾三四萬元。
“這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辛苦活。天熱了大棚里要通風,天冷了要蓋被保暖。草莓生病了要給專家拍圖診斷,施的肥得是菌肥一類的生態肥。侍弄這些嬌貴玩意兒,機器使不上力,全憑一雙手。”趙寶的手指上盡是皴裂的口子。
趙寶不嫌辛苦,因為它們都是趙寶的“搖錢樹”,“以前我也種別的,但收益不怎么好。現在僅是這些草莓就夠我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了。以前家里過年也就是吃個殺豬菜,如今我們年夜飯的餐桌上也有海鮮大蝦啦!”火紅的草莓,讓趙寶的日子紅火起來。
市民陳女士是草莓園的常客,幾乎每年春節前都要帶著女兒和侄女來這里采摘,“一斤草莓采摘價是40元,并不便宜。但是草莓口感好、個頭大,孩子喜歡吃,我就愿意花這個錢。”
近年來,南村不斷推動農業提檔升級,拓寬農民致富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綜合性生態農業,充分發揮現代化科技農業生產的觀光效應,提高產業附加值。以冬季草莓為例,消費者不僅可以在各大超市內買到本地種植的草莓,還可以走進種植大棚親手采摘,體驗冬天里別樣的樂趣。
草莓冬季種植業使農民冬閑變冬忙,察右前旗政府在技術培訓、市場營銷方面給予重點支持,草莓已經成為當地果農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僅草莓種植一項,南村村民戶均增收近萬元。(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皇甫美鮮實習生張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