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正河。圖片來源:中國農業大學官網
中國是農機大國,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農機強國還有差距。宋正河教授介紹,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物質裝備技術基礎研究得到高度重視,關鍵共性技術取得了一些突破,農機裝備零部件和整機產品不斷擴充,但整體依然存在高端智能裝備供給不足、領域性先進適用裝備缺乏等問題。對于落實一號文件提出的農機發展路線,他的建議是加大力度建設一批農業裝備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并以學科建設為統領培養大批行業新型拔尖創新人才,推進產教融合,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合體,整體提升行業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十三五”期間,科技部組織實施了智能農機裝備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對農機國際化競爭的未來,宋正河教授的研判是,智能農機必將成為國際農業裝備產業技術競爭的焦點,因此強化基礎研究水平、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填補高端產品空白、加快破解農機裝備全產業鏈中的“卡脖子”難關,提升農機裝備供給能力,對于支撐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保障糧食和產業安全意義重大。
宋正河教授還著重強調了三種方向的農業裝備與設施創新發展,分別是丘陵山區農機化、農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裝備、農業綠色發展裝備設施。
我國地形地貌復雜,幾年來丘陵山區農機化在國家專項資助下,有效緩解了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環節“無機可用”的問題。隨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丘陵山區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農機裝備總量不足、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的問題凸顯。宋正河表示,未來,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將瞄準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技術及裝備需求,研發適合國情、先進適用的高效、綠色、智能型裝備,構建農機農藝融合、農田農機配合機制。
目前,農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裝備的創新與發展成為傳統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因此加快發展農產品干燥、冷鏈物流、食品深加工等領域前沿技術、新型裝備、新興服務體系的創新,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推動方向。另一個農機發展關鍵點,宋正河認為是綠色農業裝備。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因此,在黑土地保護、畜禽糞污處理、秸稈高效利用、農田節水灌溉等領域,“十四五”期間需要發揮先進技術和新型裝備的創新引領作用,進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文章來源:
簡介
宋正河,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現代農業裝備優化設計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級機械與農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拖拉機動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農機裝備設計及試驗方法研究。主持或參加的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30余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90余篇,授權專利20余項,出版著作4本。
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等同于科研成果一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中國農業大學首屆“大北農青年學者獎”、科技部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合頒發的“大挑戰2015·青年科學家”榮譽稱號,第四屆中國農業大學教學名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第十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等。
簡歷摘自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