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傾力打造三個省萬畝菜籃子基地。2020年,三堡“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基地建成后實現年銷售收入2.26億元,新增效益1650萬元,菜農人均增收1800元;棠張生產基地在已完成1.4萬畝的基礎上,新建標準日光溫室76個,改建老舊菜棚73個;黃集鎮生產基地目前已建設完成1.5萬余畝,滴灌覆蓋面積8500畝。
作為首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首批國家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該區對建設(或改造)“宜機化”標準大棚、日光溫室進行扶持。2018年以來,在棠張鎮累計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進行“宜機化”改造。溫室大棚裝備了溫光濕傳感器、土壤元素監測、二氧化碳發生器、自動化植保裝備等,配套了物聯網控制室、水肥一體化泵房等。劉集鎮天觀葡萄園,投入600余萬元,對棚體進行了“宜機化”改造,棚內拱形體最高點達到5.3米,便于大型機械、機具作業。
二是深化提升上海蔬果外延基地。累計投入資金1億元(其中財政資金4000余萬元)打造了鄭集潤嘉等5家果蔬上海外延基地。2020年五家外延基地開展標準化生產,采取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使用標準、統一價格收購等“五統一”措施,優化外延基地生產力結構布局,銷售到上海的果蔬菜超過98萬噸。
三是優化布局重點園區建設。近年來,按照“一帶三區二十園”功能布局,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產業帶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重點抓好蔬菜、果品、高效生態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不斷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結構、產業、產品、業態不斷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目前,沿線共建有農業產業園50余個,總面積4萬余畝。園區所有種植方式“宜機化”。采用大樹型“H”架,方便于機械化統一管理。新區街道辦投入2400萬元,在臺上村建設了萬畝草莓小鎮,新建了“宜機化”高標準的日光溫室。由于建設時充分考慮到生產作業需要的機械通道,水肥一體化的主供管路預留等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園區機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快速普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