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3月29日一早,記者來到河北冠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衡水市饒陽縣留楚鄉的玻璃溫室大棚,與當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不同的是,占地1.2萬平方米的大棚里只有4名管理人員,安靜極了。
“2016年,公司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建設了這個智能化玻璃溫室大棚。目前,大棚內的主要工作全部由智能棚室測控系統自動控制完成,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河北冠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許曉燕說。
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早晨室外的溫度只有5攝氏度,但記者通過大棚支架上監控儀表顯示的數據得知,大棚內的溫度達到17攝氏度。許曉燕告訴記者,由于大棚里溫度常年恒定,數字化種植培育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促使大棚蔬菜一年多茬收成,連續豐收,市場供應不斷。
圖為河北冠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許曉燕正在查看大棚支架上的監控儀表。 河北日報記者解楚楚攝
據統計,目前該大棚蔬菜年產量達到25.5萬斤,與傳統培育方式相比,產量增加了近3倍,年銷售收入達到765萬余元。
記者注意到,該監控儀表不僅顯示當下溫度,同時對空氣的濕度以及土壤的溫度、濕度等信息都進行著實時監控。許曉燕表示,監控儀表連接著智能棚室測控系統,而智能棚室測控系統則運用物聯網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傳感器等設備,實時收集分析棚內溫度、濕度、PH值、光照強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監控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量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蔬菜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
“此外,該系統也實現了‘遠程服務’。”許曉燕邊講解邊帶領記者走進冠志智慧農業展示廳的主控室,墻上的智能溫室顯示屏繪就著一幅幅動態曲線圖,詳細記錄了大棚內實時空氣、土壤溫濕度、光照量等監控情況,旁邊的一臺電腦便是“遠程服務”操控主平臺。
許曉燕說,目前大棚中配置有風機、濕簾、保溫層、水肥一體機等一系列智能化設備,全部與電腦、手機相連,管理人員只需通過電腦或手機APP設定好蔬菜生長所需各項要素的具體參數,并開啟大棚內的各個智能設備,它們會按照設定的數值進行自動校正,同時可以點擊手機APP隨時隨地查看大棚內各項環境指數,實現精準管控。
智慧農業的應用場景,如今在我省各地農村都能看到。
在邢臺市南和區金沙河農業合作社閆里村小麥種植基地,一臺植保無人機正在200畝試驗田上空來回盤旋、噴灑農藥,200多個立體式噴灌機將整個6000畝麥田均勻分割為一方方灌溉區域,偌大的基地只看到一名農民站在麥田邊,一邊拿著手機查看作物長勢信息,一邊手執遙感器,控制作業進度。
圖為邢臺市南和區金沙河農業合作社閆里村小麥種植基地。 河北日報記者解楚楚攝
該基地負責人侯軍波告訴記者,2018年,基地安裝了“農事云”線上智慧農業軟件,實現對麥田耕種全過程的記錄和成本核算等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現在的耕種方式與傳統耕種方式相比減少了近70%的人力成本和30%的物力成本,同時讓小麥質量和產量均得到提高,增加了收益。
侯軍波介紹,金沙河農業合作社目前在邢臺市南和區設立了6個小麥種植基地,占地3萬余畝,通過規模種植和智能管理,小麥年產量達到1.6萬噸,且每年以7%的速度在增加,實現每年每畝地凈收益400元以上。
“現在,我們還利用地下傳感器實現對土壤水分、溫度的實時監測調節,讓農業生產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困境。”侯軍波介紹,目前,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已將農作物種植基地拓展到安徽省和陜西省,下一步將繼續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實現省外遠程操控。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數字賦能農業生產,已成為河北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省內1萬多臺套中大型農機,通過智慧農機決策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了從耕、種、管、收全生命周期農機作業動態管控。
“接下來,我們將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加速農業產業數字化進程。”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我省印發的《河北省智慧農業示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到2022年,規模化設施種植、畜禽和水產養殖智能化應用比例將達到60%以上;到2025年,打造形成100個規模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展示、創新、應用示范區,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智能化應用率達到100%,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數據互聯互通、服務高效便捷的智慧農業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