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2021年中國農業發展論壇暨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發布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錫文與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以及報告撰寫人員代表共同發布《2021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相關領域專家、政府官員、農業企業領袖共聚一堂,參與三個主題的圓桌論壇,研討我國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前景與挑戰。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沛民為論壇致辭,開幕式和主旨報告環節由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辛賢教授主持。現場的180余名與會代表以及通過網絡直播線上參與的一萬余名觀眾,共享了論壇的精彩內容。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沛民為論壇致辭。姜沛民指出,“三農”問題是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有著百年光輝歷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取得了脫貧攻堅戰役的偉大勝利、推動了農村土地政策不斷創新、推動了農業科技取得重大進步。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農業人將一如既往開拓進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錫文以“切實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為題進行了主旨報告。陳錫文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形勢持續向好,但也應看到,我國農產品生產結構尚不能適應人民對食物消費結構變化的需要,現有農業資源和農業技術水平已經不足以滿足14億人民小康水平下的食物需求。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客觀清醒地認識到,不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國際農產品市場顯然是不現實的,既要在國內挖掘潛力,也要在國際上布好局。陳錫文指出,國內挖潛力重點在于嚴格保護耕地和積極推進種業創新;國際上布好局則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新貿易觀念、改變貿易行為方式,實現供求雙方穩定的雙贏局面。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發布了《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樊勝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之氣候變化、水土資源損失等問題,對全球農食系統帶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發布的《2021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聚焦重新思考未來的食物系統,關注碳中和與膳食結構問題。他還指出,需要從農業生產、加工、倉儲全產業鏈,以系統思維看待農食系統,鼓勵開發多元農業技術,種業逐步兼顧增產、營養、應對氣候變化,重視食物消費對碳中和的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完善碳交易市場,對減排、零排措施進行補償;通過膳食結構變化誘致農食系統轉變,探索兼顧健康營養與環保的中國特色膳食模式,建立“長牙齒”的農業綠色生產指標體系,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推廣綠色發展模式,完善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作用。《2021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還提出調整農業技術研究方向、發揮農業補貼政策對可持續發展的帶動作用、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重視制度創新、尊重自然、保持貿易暢通、改變個體行為等政策建議。
原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會理事長、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顧問、聯合國食物安全委員會高級專家指導委員梅方權以“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戰略分析”為題進行報告。梅方權指出,中國正在建設非傳統的農業現代化,以促進跨越式發展和經濟全面高速發展,經歷過1984年以后的起步階段,2000年進入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后,中國將在2020-2030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40年前后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概念與內涵隨時代發展逐步豐富。梅方權認為,在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我們要保證保護生態環境和加快經濟增長的雙重目標,今后中國農業也要從現代農業走向信息農業,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迫切需要促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制定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下午的論壇中,主辦方邀請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的專家學者深入解讀《2021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邀請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財產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華農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華聯合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的專家以“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行熱烈討論;邀請華大農業、先正達集團、大偉嘉集團、農信互聯、華維集團、艾格農業、四川潤地農業、小龍潛行科技公司的企業家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商機在何處”為主題各抒己見。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MBA教育中心主任、中農創學院創始院長付文閣教授主持了下午的圓桌論壇。來自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的陳志鋼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任金政教授和付文閣教授分別主持了各主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