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相對于大田作物的機械化水平來說,我國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日光溫室,由于設施結構、種植模式等原因,各生產環節機械化作業存在一定難度。
針對這一現象,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探索形成了日光溫室宜機化改造技術,即對日光溫室進行改造,便于機械化作業。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日光溫室如何“升級變身”及關鍵生產環節有哪些機械化操作。
日光溫室的宜機化改造
到過園區的人都知道,傳統溫室只能從一側的耳房進出,通道狹小還存在90度拐角,機具無法通過。
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對溫室靠近耳房一側的前骨架進行改造,預設高度不低于2m、寬度不低于1.8m的農機作業通道,在農機作業前拆卸下來,供農機進出作業,作業完成后快速封閉,恢復原樣,保障溫室功能不受影響。
對溫室靠近耳房一側的前骨架進行改造,預設高度不低于2m、寬度不低于1.8m的農機作業通道
采用宜機化的種植模式
傳統的日光溫室番茄多采用南北壟向栽培,但南北方向壟長較短,采用農業機械進行作業時,需要頻繁掉頭,同時產生大量的作業死角,作業效率低。
為此,可以將種植模式調整為東西壟向種植,通過延長作業距離,為機械化作業的應用創造條件。
通過溫室簡單的宜機化改造和種植壟(畦)向的調整,現有日光溫室具備了采用機械作業的條件,接下來,就以番茄為例,看看各環節的農藝要求如何及該選用哪些設備。
選擇東西向長壟(畦)種植,采用一壟(畦)雙行、寬溝窄壟(畦)種植模式
生產作業要求
日光溫室番茄生產一般采用起壟(畦)栽培,壟(畦)面寬60~70cm,高10~15cm。一壟雙行,寬窄行種植,小行距35-40cm,株距30-35cm,畝株數2200~3000株。
在保障達到或接近當地人工生產畝株數的前提下,選擇東西向長壟(畦)種植,采用一壟(畦)雙行、寬溝窄壟(畦)種植模式。
溫室番茄主要生產環節按機械化作業順序包括撒施肥、旋耕、起壟(做畦)、鋪管、鋪膜、移栽、田間管理(植株調整、植保等)、采收、運輸、殘秧處理等。
1、撒施肥機械化技術
果菜種植一般每畝需撒施2-4方有機肥作為底肥。采用人工撒施,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低。為此,可以
。
這臺機械由行走部件、施肥部件、控制系統組成。工作過程中,通過操作工作離合器,控制位于車廂底部的輸送帶和車廂尾部的旋轉葉片,通過正轉和反轉,完成肥料的裝車和撒施過程。
它外形尺寸小,可以在溫室內轉彎。施肥效率高,30分鐘內就可完成2方的撒施作業,是人工撒施效率的50倍以上,而且適用性強,面肥和顆粒肥都能撒施。施肥幅寬1.2~2.5 m,通過多次往返作業,施肥均勻。
使用履帶自走式撒肥機
使用履帶自走式撒肥機30分鐘內可完成2方的撒施作業
2、旋耕機械化技術
撒施底肥后,需要將有機肥均勻的混入土壤,同時疏松土壤,為起壟和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就需要進行旋耕作業。
考慮到機具尺寸、作業效率及作業質量等因素,可以采用大棚王拖拉機+1.4米幅寬旋耕機進行旋耕作業。
工作時,拖拉機的動力輸出軸帶動旋耕機的刀軸旋轉,固定在刀軸上的旋耕刀片便以一定速度旋轉并隨機組前進,完成對土壤的切割、破碎及后拋。
這臺機具工作效率為每小時2.2畝,是傳統微耕機的8倍左右。耕深可達15~25 cm,滿足了番茄種植旋耕深度≥15 cm的農藝要求。能夠打破傳統微耕機作業留下的犁底層,將地表土壤翻到下層,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板結,利于儲水保墑,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采用大棚王拖拉機+1.4米幅寬旋耕機進行旋耕作業
旋耕耕深15-25cm
3、起壟機械化技術
旋耕后,土壤疏松,就可以進行起壟作業了。起壟能提高地溫,增加土壤通透性,但人工起壟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為此,可以使用起壟機。
它配套35-55馬力拖拉機,結構簡單緊湊、旋耕起壟一次成型,壟面寬50、60、70cm可調,對應壟底寬60、70、80cm可調。起壟高度15cm。適用于設施、露地的旋耕起壟。
根據日光溫室的跨度、番茄種植株行距要求以及移栽機的幅寬,設定幅寬160cm,壟(畦)面寬60cm,壟底寬70cm,溝寬90cm,壟高10-15cm。 起壟后壟體直線度高,壟距基本一致。壟形完整,壟體土壤上層細碎緊實,下層粗大松散。經測量,壟頂寬在60cm左右,壟底寬70cm左右,壟高15cm,滿足后續作業要求。
機械化起壟
番茄種植機械化起壟的相關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