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前剛發給河南客戶5萬株苗,目前黃瓜苗、辣椒苗和苦瓜苗正在起苗。”7月8日,蘭陵縣向城鎮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軍見說。目前,合作社育苗基地有60座育苗大棚,可以繁育辣椒、黃瓜、西紅柿、草莓等幾十種果蔬種苗,年育苗能力達1.8億株,其中90%供應蘭陵當地市場。
郭軍見在育苗基地查看苗情
今年43歲的郭軍見大學畢業后,種過地、販過菜、賣過農資、辦過企業,2010年創辦了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合作社已發展社員5000多戶,服務土地面積6萬余畝;建立起“技術專員、村級服務站、社員”三級技術服務體系,通過提供標準化的產前技術培訓、產中技術指導、產后銷售服務,輻射帶動社員每畝年增收兩萬元左右。此外,郭軍見還帶領團隊將當地一年一季的黃瓜種植改為一年兩季,并發展溫室辣椒、茄子、苦瓜等品種的輪作套種模式。同時,投資建成魯南蘇北地區規模較大的標準化種苗繁育工廠。
“種菜之前,我們考察了蘭陵和壽光的蔬菜產業和市場,發現無論是蔬菜種植面積,還是蔬菜產量,蘭陵都很強,唯獨種苗繁育相對較弱。”郭軍見說。他決心把創業重點放在蔬菜種苗繁育上,“育苗短板就是機遇,也是今后的方向”。
2012年,與郭軍見搭伙創業的朱興杰主動請纓去壽光學育苗技術。學了近一年后,朱興杰信心滿滿地回來了。“第一棚育了10萬株苗,不是捂苗就是爛苗,幾乎全軍覆沒。”照搬技術的朱興杰跌了個大跟頭,急得一個月瘦了20多斤,長了滿嘴水泡,“那時候全基地就我懂育苗技術,都指著我呢,可實際操作卻沒有弄好,真是又恨又惱,一天不吃飯都感覺不到餓。”
朱興杰現在既是技術負責人,又負責基地管理
“后來我和老朱商量請了個技術專家過來指導,原來不同的育苗環境對育苗影響很大,要因地制宜,后來我們就慢慢摸清門道了。”郭軍見說。現在,合作社已經建立了以朱興杰為代表的專業育苗團隊,而且還與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和臨沂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試驗育苗環境控制、品種選育、栽培管控等技術。
隨著基地育苗能力的提升,合作社的技術和管理團隊逐漸成熟,產業帶動效應日趨明顯。“目前我們有專業管理人員30名,育苗大棚棚長50名。”郭軍見說。從科研育苗到合作社經營,再到育苗大棚管理,已經形成了標準化流程。
于紅霞(右)和同事在棚里工作
作為2號育苗大棚的棚長,蘭陵縣新興鎮西新興村村民于紅霞每天早晨五點半就準時趕到育苗基地,晚上六點后才回家。2號育苗大棚的種苗環境監測、水肥藥管理、用工安排等都歸于紅霞管,而且大棚的苗量、出苗率和工時等與她的工資直接掛鉤。“每個月四五千塊錢,到是不累,主要得把所有的活安排好才行。”于紅霞說。她現在一個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工資,“有時候管倆棚,工資還會高不少。”
“現在是淡季,育苗工人三四十人左右,每年9月至來年6月是育苗高峰期,每天需要四五百個工人。”郭軍見說。育苗既是技術型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可帶動大量周邊村莊村民就近就業,“而且周邊菜農用苗更方便實惠,想種啥菜隨時能定苗”。
郭軍見在蔬菜大棚里(資料圖)
作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齊魯鄉村之星”,今年3月2日,郭軍見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下一步我要發揮好黨員的帶頭作用,幫助更多的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當好鄉村振興的‘領頭雁’。”郭軍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