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東省農科院創新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在山東省東中西部選擇了招遠、費縣、鄆城等3個縣(市),建設整縣域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集中全院資源,利用3年時間,選派300人,投資3億以上,在這3個縣(市)探索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模式,打造出若干個單體示范樣板。
當年8月,王中堂和選派的其他87名科技人員分赴煙臺招遠、臨沂費縣、菏澤鄆城三個縣(市)。一年來,在掛職科技人員的帶動下,熊蜂授粉與天敵治蟲技術、果茶避雨種植模式等一大批種植新技術,魯厚甜一號、濟麥44等一大批新品種以及避障割草機、農藥變量仿靶噴霧機等新裝備紛紛在這三個地方落地,費縣脆棗、源瓏黑牛、魏樓西瓜等一批農產品品牌開始走向市場。
在首批掛職人員完成工作前夕,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先后來到費縣、鄆城等地,實地了解了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后的故事。
4個大棚只結出一顆棗?專家集體會診解“難題”
在王中堂來之前,賈理昌已經是當地有名的種棗大戶。2019年,在新聞上看到大棚里種的脆棗掙錢,他便突發奇想,照著從各種資料上學來的知識,劃出一片棗樹,扣起了4個大棚。他沒想到的是,一年之后,4個大棚幾百棵棗樹上,只結出了一個棗。
賈理昌(右一)和王中堂(右二)向記者介紹棗樹掛棗情況
自嘲的老賈,將一張手托著這顆棗的照片發到朋友圈里,準備5萬元將它“拍賣”。
老賈的“遭遇”也驚動了準備前往費縣報到的王中堂。正式報到前,他專門協調省農科院8個所22名專家,在老賈的大棚里來了一場“會診”。最終,確定導致老賈的棗樹嚴重減產的是大棚未留放風口,未配置加濕裝置,花期溫度過高,濕度過低,不具備棗花坐果的環境條件,還有就是綠盲蝽蟲害較重,破壞花器,影響坐果。
對此,王中堂聯合農科院其他相關所研發了低殘高效精準藥劑+性誘劑捕殺綜合防治技術,并對大棚進行結構改造,當前大棚脆棗已掛滿枝頭。據統計,2021年,當地棗園綠盲蝽發生危害率由去年的85%降低到5%左右。
“王博士來了,心里就有底了。”賈理昌笑著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怎么施肥、打藥、多少溫度打藥,都有專家指點。
在王中堂的鼓勵下,今年,他和妻子又貸款將大棚數量增加至19個。“再過十幾天這些棗就成熟了,現在看來,今年一個棚產量大概在2000斤左右。”老賈說,由于大棚脆棗比露地提早成熟近一個月,所以價格是露地栽培的3-4倍,能達到30元一斤左右,照這樣算,建19個大棚的成本基本當年就能收回來。
在掛職人員中,像王中堂這樣用自身所學解決老百姓難題的并不是個例。在距離費縣數百公里外的鄆城縣唐廟鎮胡莊村,130畝的陽光玫瑰葡萄長勢喜人。在這里掛職的山東省農科院葡萄研究院科研人員陳迎春說,根據目前情況來看,預計這些葡萄畝產能達到3000斤左右。
2019年,山東省教育廳在胡莊村掛職的第一書記為了發展產業振興,組織當地居民在130畝土地上,種起了如今市場上爆火的陽光玫瑰葡萄。胡莊村村主任胡宣峰說,由于種植技術跟不上,去年就應該見產的陽光玫瑰葡萄,到了結果期,一顆藤上就掛著零星幾串。
胡莊村葡萄藤上掛滿了葡萄
好在陳迎春她們的到來,幫他們解決了大麻煩。“現在老百姓看到情況后,又主動種了100多畝。”胡宣峰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目前,僅胡莊村陽光玫瑰葡萄的種植面積就達到300余畝。
小蘆筍做成了大產業,農民掙得不再只是“辛苦錢”
掛職人員取得的成績,也得到了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的認可。不過,在今年5月舉行的費縣“三個突破”工作調度會上,他也指出,解決問題方面大家做得都很好,但是探索模式和提質增效還沒有實質性突破。也就是在這次會上,李長勝提出,在下半年工作中,將全面實施鏈長制等十項措施。
厲廣輝向記者介紹蘆筍種植情況
5月25日,山東省農科院下發了《關于在“三個突破”示范縣(市)全面實施鏈長制和包村制的通知》?!锻ㄖ诽岬?,結合當地主導產業,在招遠、費縣、鄆城選出24個產業鏈,并設立鏈長。
雖然掛職之初就一直秉承產業先行的理念,但是真正要深入產業,把產業鏈做大做強,對于長期搞科研的專家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在鄆城縣李集鎮掛職第一鎮長的山東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博士厲廣輝,他在搞蘆筍標準化種植方面是一把好手。剛到李集鎮之初,就結合當地農民種植蘆筍的傳統,研發了蘆筍標準化栽培模式,推廣應用了可節水60%、節肥50%、產量提高15%以上的蘆筍水肥一體化技術,為當地企業和農民每畝節約成本達600元。
不過,如何把蘆筍產業鏈做大延長,對于厲廣輝來說,這不是他的強項。于是,為了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他反復上網查各類資料,菏澤、濟南兩地來回跑,終于與山東康多寶生物技術公司、山東錦繡川制藥有限公司兩家企業,聯合研發出蘆筍復合乳酸菌發酵系列飲品和蘆筍膠囊,將蘆筍經濟效益提升了6~10倍。
同時,在鄆城工作組的協調下,與鄆城縣人民政府和工商銀行鄆城支行達成共識,頂層設計了“產業+科技+政府+金融”的模式,解決了政策、技術、資金、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在鄆城沿黃地區大力推廣蘆筍種植,并引進一家上海公司來鄆城投資建設種養加循環蘆筍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實現蘆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李集鎮有大量黃河灘區,屬于沙質土壤,適宜蘆筍生長,這里種出的蘆筍產量高、品質好。”厲廣輝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黃河灘區發展蘆筍全產業鏈大健康產業,可以有效帶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顯著增加農民收入,加速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月后,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兑庖姟访鞔_,到2025年,培育一批年產值超百億元的農業“鏈主企業”,打造一批全產業鏈價值超百億元的典型縣,發展一批省域全產業鏈價值超千億元的重點鏈。
已有28位掛職人員提出接續掛職意愿
據統計,一年來,山東省農科院已向招遠、費縣、鄆城三個示范縣(市)選派掛職人員88人,脫產41人,非脫產47人。其中,45歲以下中青年專家占86.1%,博士學歷占61.6%。該院承擔各類項目在三個示范縣(市)共落地152項,項目經費及以實物等形式直接投入的資金共1080.17萬元,與地方聯合爭取項目16項,爭取項目資金3.6億元。由省農科院科研帶動企業投資項目5項,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3項,項目資金總額達53.45億元。
截止到目前,第一批掛職人員已完成1年掛職工作。其中,已有28位掛職人員提出接續掛職意愿。
王中堂就是這28位提出接續掛職的人員之一。作為果樹所棗樹項目組研究人員,他曾跟隨團隊一起參與過沾化和樂陵的項目。“這是第一次以我為主的科研項目。”王中堂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他希望多年后,當費縣脆棗能和沾化冬棗、樂陵金絲小棗一樣,成為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時,當地棗農還能記起王中堂這個名字。
其實,他不知道的是,當他還頂著烈日在賈理昌的棗樹大棚里檢查棗的品質時,費縣的三家脆棗合作社負責人和村民代表已偷偷背著他,將印有“對口幫扶促發展,情系沂蒙顯真情”和“敢于突破,科技助農”錦旗送至山東省農科院。
他們說,一年來,通過王中堂提供的科技扶持和技術支撐,當地對種植脆棗增收致富越來越有信心,也嘗到了科技引領產業振興的甜頭,希望他這位掛職第一鎮長能繼續留任,助力當地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