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11月6日至9日席卷遼寧全省的特大暴風雪已經過去將近2周。期間,吳遼菜館老吳兩度到省內設施農業重點市開展成災情況恢復生產調研。無論在調研現場還是行車途中,棚室不同程度損毀的情況隨處可見,尤其是成規模冷棚(即“塑料大棚”)基地園區大面積垮塌的狀況尤其刺目。 通過現場實地察看、與基層干部和建設經營業主交談了解,老吳認為,這次成災,誠然有量級超特大、時期冬前極罕見、降水樣態雨冰雪交雜等客觀原因,但主觀上,從這次罕見災害中,我們至少有6條教訓值得記取: 1.不可麻痹僥幸。“沒想到這雪能有這么大”或類似的感嘆,在調研過程中時有聽到。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旦心存麻痹僥幸,防災避災的行動要么打折扣、“馬后炮”甚至干脆放棄,災損也就在所難免。
2.不可盲目貪大求寬。近年來,從提高土地利用率、適應機械化作業、種植高效益作物、促進規模經營等多種需求出發,無論新建或改擴建暖棚(即“日光溫室”)還是冷棚,跨度都普遍加大,9米、10米稀松平常,超過10米的也不罕見。特別是冷棚,又寬又長(地壟有多長棚就建多長)、單棟棚內占地4、5畝的比比皆是。
縱向抗風雪能力差, 本來就是冷棚的“軟肋”。調研中發現,很多又寬又長的冷棚,桁架上弦仍沿用常規冷棚的4分圓管,而桁架間距卻超出1米(常規冷棚一般為0.8-0.9米),同時棚的舉架也沒有按比例提高,“拱”不足而“平”有余。這樣一來,使整棟棚的縱向抗風雪能力進一步下降。為此,今后建此類寬冷棚,應提高骨架管材標號,確保桁架間距適當,保證肩脊高比成“拱”利于除雪,并應在棚內每隔百米左右位置增加斜撐拱桿或支柱。有條件的,要校核大棚承載積雪負荷的能力。
3.不可“臨時抱佛腳”。成片大規模生產經營棚區(包括統一經營和分包經營),必須建立防風雪災預案,備足除運積雪、撐固棚室、卷收或切割棚膜等的防抗災應急物資,適時組織必要的演練。新民一處上千畝棚區業主說,降雪之初沒及時除雪,等到感覺雪下的確實太大,不除不行時,已經不能保證進棚作業人員安全了。因此,只能眼巴巴看著大雪將幾乎所有大棚壓塌。
4.不可一味試圖保萬全。緊急情況下,割破棚膜落雪,以保證骨架安全,是冷棚抗雪災的一項管用措施。但調研中發現,大面積被壓塌的棚區,恰恰都是沒及時割劃棚膜的。除卻人手不夠、錯失良機等因素,舍不得、不忍心把完好的棚膜廢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5.棚室選址要慎重。在朝陽、沈陽都看到同一棚區或同樣結構材質的暖棚,僅位于兩山過風口、村屯主要通路灌風道的個別棚室垮塌的情況。這提醒棚室建設經營者,對建在這種特殊“小氣候”位置的棚室,要格外注意增加有針對性的抗災加固措施。 6.不可不在乎“軟措施”。隨著氣象災害預警精準度的提升和互聯網信息傳播手段的普及,包括各級農業、氣象部門在內,從官方到民間、從單位到個人,制發擴散防災避災信息、喊“狼來了”的日多。如果更多棚室經營者能及時認真采納諸如老舊棚室加固、苫被盡量卷起至后坡處、必要時割破棚膜“丟車保帥”等措施,本次受災程度可能得以減輕。而從實際調研中看到的災情不難推斷,這些“軟措施”還有很大的落實落細空間。
最后,老吳要說:對于周年或越來越近乎周年生產的棚室來說,常懷遠慮、居安思危異常重要。因為極端天氣多、頻、重發的大趨勢既成事實。而邊際報酬遞減率、越發雇工難雇工貴,使得棚室生產日益趨向于高投入、高風險。不認真記取每一次災害的教訓,只會增加棚室經營者再受災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