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敏向大家介紹無土栽培
走進垱頭村草莓基地,只見種植槽內,一株株草莓苗油綠茂盛,一簇簇白色小花點綴其間,還有少量剛剛冒出頭的草莓,鮮艷欲滴,遠遠望去就像一株株紅色的麥穗低頭垂下。“這是我們村的鄉村振興產業。”垱頭村黨支部書記胡思敏向記者介紹,原先這里是簡易大棚,今年村委利用鄉村振興財政銜接資金72.3萬就地將基地升級為科技恒溫大棚,引進鄧亦瑋和傅小春兩名致富帶頭人,每年村委能拿到7.23萬元固定租賃收益。
草莓大棚
據介紹,整個基地有兩個溫控大棚,用的全是鍍鋅鋼管,結構穩定不生銹,能抗十級大風,使用壽命能達30年。只要啟動開關,就能一鍵打開遮陽棚、排風扇、空氣濕簾,讓草莓免于日曬雨淋,在恒溫的環境中生長。據介紹,恒溫大棚高8米,直徑長16米,其中一個長40多米,另一個近百米長。為了和本地草莓的集中成熟期錯開,同時實現分批收成,基地通過控制溫度、濕度等方式調節草莓的成熟期,兩個基地草莓的成熟期相差半個月,還能保證四季有果。
水肥一體化設備,只需打開閥門,水管便會以滴灌的方式可以為草莓苗精準澆水、施肥。
雖然種植面積才5畝,卻相當于15畝的產量。基地負責人之一鄧亦瑋告訴記者,和傳統種植方式不一樣,基地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記者看到,大棚里架起了三層的“樓房”,三層PVC槽裝滿栽培土,架設在鋼架上,每一層的種植槽內都通了一根管子,輸送“水肥”給草莓。通過水肥一體化設備,工作人員只需打開閥門,就可以通過滴灌的方式給草莓苗精準澆水、施肥。記者了解到,每層PVC槽長約7米,每隔十公分種一顆草莓苗,由于一畝相當于普通種植三畝的產量,基地草莓每畝產量能達到6000斤/年。
為何把草莓種在“空中”?除了提高產量,還可以減少草莓的損耗。“草莓‘皮膚’嬌嫩,容易損傷,包裝都需要拿海綿套小心套住。‘受傷’的草莓果品大打折扣,保質期短。而這樣種出來的草莓成熟后就像麥穗一樣掛在上面,不容易著地,從而減少草莓接觸面的損傷,‘皮膚’也不會紅一塊、青一塊的。”胡思敏說。
剛剛掛果的草莓。
由于自動化程度高,基地由5名弱勞動力人員長期管護。遇到草莓采摘的旺季,基地通過靈活就業解決用工難題。“這里靠近景區,又挨著萬商紅鞋履小鎮,用工比較緊張,請人做工80元到120元一天。”
仙女湖景區的發展也讓鄧亦瑋看到了奔頭,“除了三、四個月的休整期,基地草莓一年可以采摘5、6次。這里是去仙女湖景區的必經之路,離仙女湖核心景區——仙女湖碼頭僅300米。挨著景區,我們朝著往觀光、游玩、采摘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產業方向走,借助仙女湖旅游的東風壯大我們垱頭村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鄧亦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