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區和陽鎮一處新型日光溫室大棚里工人正在對水培蔬菜進行管護。通訊員 楊獻波 供圖
智慧農業系統 讓農民增收不打折
“棚內溫度要控制在18℃至22℃。”
“注意用紫外線殺菌,防治病蟲害。”
3月2日,記者走進邢臺市南和區和陽鎮一處新型日光溫室大棚里,“新農人”張兆科正在指導工人對水培蔬菜進行管護。“水培蔬菜種植對營養液濃度配比,棚內的溫度、濕度要求比較嚴格,現在正是水培蔬菜管護的關鍵時期,要特別注意病蟲害防治。”在張兆科的日光大棚里,綠色蔬菜長勢良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近年來,南和區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將智能溫控、遠程數據采集、無土栽培和自動滴灌等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等高效農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21年,該區新增“萬元錢”種植面積3.5萬畝。
“我們將圍繞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創新驅動,激活科技農業新引擎,持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南和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盧瑞靜說。
技術人員正在農戶大棚安裝調試智能網絡溫濕度“小喇叭”。通訊員 李國軍 供圖
智能“小喇叭” 讓農事安排更合理
“我種大棚5年了,之前都是用傳統溫度計測溫,一天要進大棚十來次看溫濕度,而且溫度計用上一段時間就測不準了,不僅費時費力,稍不小心就會因為控制不好溫濕度造成損失。自從今年用上了智能‘小喇叭’,隨時隨地就能查看大棚里面的溫濕度,‘小喇叭’與手機還可以綁定,一旦大棚溫濕度有了異常,手機馬上就能收到提醒。”3月7日9時,平鄉縣油召鄉滏陽農業示范園區大棚種植戶王建波拿出手機查看自家大棚里的溫濕度,實時掌握蔬菜的生長情況。和王建波一樣,平鄉縣越來越多的大棚種植戶正借助科技力量實現增產增收。
王建波口中的“小喇叭”學名叫智能網絡溫濕度傳感器,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農戶提供全天候溫濕度精準監測,可有效降低農戶人工費用支出,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新的條件。
“目前我們已在全縣推廣安裝了310個‘小喇叭’,服務農戶180余戶,覆蓋農作物設施種植面積800畝。通過對蔬菜大棚溫濕度進行實時監測,提供棚內高、低溫電話報警服務,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大棚的相關數據信息,并按需進行調節。”當地聯通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農戶該種什么、市場有哪些需求,智能終端都能給出答案。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農戶可以得到種植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種植計劃。”
無人機在農田進行農藥噴灑作業。通訊員 范素素 供圖
無人機噴藥 助農惠農降成本
春風暖陽下,麥田返青,一派生機盎然。在寧晉縣唐邱鎮唐邱一村,寧晉縣耕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極飛噴藥機正在緊張作業,操作員梁占鵬通過手機的智能軟件監測無人機的飛行情況。“一分鐘能噴一畝地,無人機一次能裝40公斤藥,噴灑40畝。”梁占鵬說。
使用極飛噴藥機只需技術人員將地塊位置信息輸入系統內,或者由探測機將地塊圖片傳到系統內,無人機就會自動噴灑藥物,任務完成后,順利飛回操作員所在位置。據悉,今年春耕期間,該合作社共有5萬余畝的作業任務,16臺無人機要全部上陣,大顯身手。
近年來,寧晉縣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對接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河北省農科院等多家高校院所合作開展試驗示范,全縣建成省級糧食作物綠色高效生產示范基地(米家莊)、省級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與示范基地(原種場)、特色產業食用菌創新團隊示范基地(盛吉順)和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大曹莊)4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河北省耕作機械技術創新中心(圣和機械)和1家校企共建三結合基地(壟上行托管協會)。目前,寧晉縣呈現出“科研基地多、成果轉化好、農業發展質量高”的特點。
據介紹,邢臺市將充分發揮農機在春耕備耕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開展“農機鬧春耕”行動,切實抓好春季農機化生產工作。同時,鼓勵引導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不斷創新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服務,通過電話、網上預約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洽談訂單業務,運用云平臺對農機手遠程指揮調度,在線派單,實時監控作業。“‘云’科技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帶來無限可能,同時也成為激活農業發展的新引擎。”邢臺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在邢襄大地,農民從“會種田”變“慧種田”,現代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