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要求
“十四五”期間,打造100個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200個智能化水平先進的數字化農場(牧場、漁場)、10個全程貫通的特色產業鏈數字化試點縣、7個以“蘇農云”為底座覆蓋全省的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到2023年,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數字化產業鏈,一批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全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68%。到2025年,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生產體系有效建立,農業生產性服務數字化取得重要突破,數字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全鏈條廣泛應用,省市縣一體化的大數據智能決策管理體系基本形成,全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70%。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園區數字化提檔升級工程。將具備條件的各類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進農業數字化的“先行區”,按照“一園一策、數字賦能、全面提升”的要求,在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立標準規范體系、推動生產要素數字化、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增強數字化公共服務能力、豐富數字化決策指揮手段等方面,全方位提檔升級,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數字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輻射帶動有力的智慧農業園區,全面提升現代化水平。(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農墾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農場數字化標桿建設工程。在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加大農業生產數字化改造力度,推動環境測控、水肥調控、航空植保等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在種植業耕種管收各環節廣泛應用。加快規模畜禽場設施設備改造升級,普及推廣精準飼喂、環境實時調控、疫病防控、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技術產品。加強水體水質監測調控、自動投喂、尾水處理等技術裝備在漁業上的應用。堅持行業標桿導向,建設一批具備先進水平的數字農場(牧場、漁場),擴大示范輻射效應。(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墾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產業數字化強鏈增效工程。聚焦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主導產業,以縣域為單元,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關鍵,加強數字技術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應用,開展全程數據采集監測,打造一批“鏈通數融”的特色產業鏈,促進生產加工數字化、經營流通數據化、質量監管精準化、過程服務高效化、數據信息可視化,以數據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等要素向產業鏈集聚,助力現代農業產業鏈優化升級。(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郵政管理局、省供銷社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農業產能數字化監測評價。推進第三次土壤普查、農業種質資源調查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數據更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減肥控藥等動態監測和農業投入品數字化管理,加快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及智能農機作業數據信息“入網上云”,完善農業基礎數據資源庫。以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為重點,綜合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農作物類型、耕作方式、種植面積、作物長勢和作物產量等動態監測,提升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多源數據融合分析和模型研究,建立高效精確預測方法與評價體系,形成農業產能監測評價“一張圖”,全面增強農業生產決策能力。(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氣象局、省農科院、省供銷社、省農墾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打造生產數字化全鏈條解決方案。加強數字農業關鍵技術攻關,開發數字育種設計平臺,提升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水平,構建分品種的生長調控知識模型,建立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基地,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先進成熟的“場景+鏈式”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實現生產過程動態監測、精準調控與智能管控,增強農業生產數字化支撐保障能力。(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農科院、省供銷社、省農墾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增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數字化能力。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公司、供銷社基層社等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集成建設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云平臺,研發高效精準的智能匹配技術,逐步提高市場信息、農資供應、綠色生產、廢棄物利用、農機作業及維修、農產品初加工、農產品營銷網絡遠程培訓等云服務能力。研究制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標準,加強監測技術設備研發應用,建立農業生產服務質量數字化評價監管體系,形成“一站式”服務新模式,帶動更多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供銷社、省農墾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大農產品質量信息化監管力度。增強農產品安全保供能力,推進農產品質量溯源與市場監測預警數字化,研究運用在線監測預警農產品市場信息新手段,探索建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數字化檔案。完善農業投入品數字化監管,運用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數據通道,集聚“生產+市場+監管”三方資源,打造融合全過程各環節信息為一體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斷提升快速反應監管能力,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供銷社、省農墾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提高農業安全生產預警防范能力。圍繞漁業安全生產、農機作業安全、重大自然災害防范等方面,加強農業安全生產風險預警體系研究,推動集成雷達、傳感器、紅外、北斗等技術的智能監測設備研發應用,提升安全風險全面感知能力。加強時空數據、物聯網數據等資源匯聚融合、關聯分析,實現各類風險的早期預警、實時監測、決策指揮、應急調度,提高風險精準評估、高效處置和綜合執法能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風險防控“一張網”。(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氣象局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數字化管理水平。持續推進農村集體資產和“三地”管理數字化,建立大數據監測體系,構建智能決策預警模型,推動集體經濟數據匯聚融合,強化農村宅基地、承包經營權審批與不動產登記發證等信息共享,促進農村財務、集體資產等“云監管”“云辦理”,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監管透明高效。(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快農村地區接入網擴容,持續推進農村地區5G網絡建設,面向有條件、有需求的農村地區逐步推動“雙千兆”網絡建設,提升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水平。開展農村地區接入網IPv6升級優化,提升網絡性能和服務能力。加快農村流通服務數字化,支持重點園區、規模農場打造農產品產地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進冷鏈物流設施數字化改造,分類推進“快遞進村”工程,健全縣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郵政管理局、省交通運輸廳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提升“三農”金融服務精細化水平。以“三農”金融服務需求為切入點,依托市場主體基礎信息和生產、經營、資產等多維度數據,推進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依法合規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精準畫像、信用評分,形成“三農”金融服務數據中臺,為創新設計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金融信貸保險產品提供大數據服務,打造強有力的鄉村振興金融引擎。(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蘇銀保監局、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數字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出臺政策、財政補助、減免稅收等扶持方式,吸引科技企業、涉農企業參與到農業數字化建設工作中,提升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數字素養,全面推進農業數字化。省農業農村廳要健全協同推進機制,牽頭制定年度工作要點,細化任務清單,明確相關責任,確保農業數字化各項建設任務落地落實。(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協同創新。面向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全程全鏈條創新應用等重大需求,堅持“急用先行、重點突破”原則,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形式,精準遴選行業內領軍科研團隊或創新企業,聯合相關科研機構、涉農高校、農業企業等成立“1+N”創新聯合體,建立部門間數據共享機制,促進“研發端”“生產端”與“需求端”精準銜接,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形成若干個農業數字化全鏈條解決方案。(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科院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支持力度。統籌現有資金渠道,優化資金使用結構,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加大對農業數字化建設支持力度,在支持傳統項目數字化改擴建的同時,對重點建設任務給予支持。加大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投資招引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數字化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優化信貸投放機制,降低融資成本,加大中長期信貸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培養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的復合型人才,鼓勵支持數字化人才進鄉入村,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蘇銀保監局等部門和單位及各地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營造良好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設置農業數字化指標,定期開展全省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能力監測,推動各地強弱項、補短板、增優勢,形成區域間、行業間協同并進的發展格局。適時舉辦數字鄉村紫金山峰會、數字農業創業創新大賽等,建立農業數字化專家智庫,挖掘一批先進適用的典型實踐案例和技術集成方案,打造數字農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