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業歉收,居民糧食定量減少,副食品供應不足。毛澤東、周恩來果斷決策,提出用各種代食品來替代糧食,其中就包括“瓜菜代”。
這一時期,菜擔起了填飽人們肚子的重任。“瓜菜代”的提出,使中國各地對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1960年,蔬菜被正式劃為“國家二類商品”,對居民實行憑票限量供應。
然而,有限的定量,根本滿足不了需求。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蔬菜供給缺乏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于是1988年,中國開始實施一項民生工程——“菜籃子工程”。
“菜籃子工程”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解決供應不足的問題,第一個主要從生產角度,加強生產基地的建設。第二個主要是流通體制、市場體系的建設,包括在全國建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城里建城鄉集貿市場。當時上海是“菜籃子工程”的第一批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專門來指導協調郊區蔬菜的生產,以保證市場的供應。
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杜永臣:“菜籃子工程”基本上解決了蔬菜短缺的問題,1995年,第二輪的菜籃子工程又很快地讓全國各地形成了許多連片的蔬菜生產基地。
在衛星地圖上,從山東壽光的空中望去,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密密麻麻的全是白色的塊狀。
這些白色的塊狀其實是溫室大棚。說起壽光的大棚蔬菜產業,不能不提三元朱村的黨支部書記王樂義。1988年春節前的一天,王樂義的弟弟從外地帶回來1公斤鮮黃瓜,寒冬臘月里這幾根水靈靈的黃瓜,讓王樂義眼前一亮!
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 王樂義:當時我們冬天只能生產葉菜,產不出黃瓜,試了幾次都不成功,我說我們應該出去學,我們不會的不等于別人不會。
春節剛過,他就去外地取經。最終學成歸來的王樂義帶領村民反復試驗,大膽改革,建成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填補了山東壽光冬天不生產夏季菜的空白!壽光地區也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蔬菜供應基地。
如今中國約1/3的蔬菜,由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生產。
四川彭州市的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是重要的“南菜北運”物流中心,日均蔬菜交易量將近億噸。龐大的交易量背后是四川豐富、充足的蔬菜供給能力。在這些蔬菜品種中,有一種外地了解不多的獨特的蔬菜——“兒菜”。
四川省眉山市某生態農場技術員 張馮媛:四川特有的兒菜,做泡菜、醬兒菜,想怎么吃都可以。這種在四川、重慶等地俗稱的兒菜,別名芽芽菜、抱兒菜等等。
成熟的兒菜外葉碧綠,莖皮綠白相間,味道清香微甜。四川人吃兒菜,早已成為骨子里的愛。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形成六大蔬菜生產基地,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鮮的蔬菜。
華南及西南熱區冬春蔬菜生產基地
長江流域冬春蔬菜生產優勢區
黃淮海及環渤海設施蔬菜優勢產區
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產區
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優勢產區
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優勢產區
▲中國第一個智能型植物工廠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所長 楊其長:通過模擬植物所需的光、溫度、濕度、營養等要素,可以在完全工廠化的條件下進行植物生產。 這項顛覆性技術擺脫自然的束縛。在城市之外、甚至農田之外,在荒漠戈壁、海島水面、邊防哨所、遠洋艦船、甚至是太空空間站等特殊的空間,為人們提供新鮮蔬菜水果。
這也是植物工廠的終極目標,它提供的安全無污染的蔬菜,也可以滿足人們對綠色、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引導和鼓勵農業綠色生產一直是近年來國家的政策方向。2021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疫情期間,各地組織蔬菜等副食品生產,加強物資調配供應,確保居民“菜籃子”充盈,供港澳蔬菜也持續充足供應,為當地經濟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