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江蘇省農科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中懿認為,建設農業強國,技術裝備必定要強。他表示,未來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裝備智能化和生產智慧化,因此,要發展智慧農業和裝備農業,全面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努力實現設施農業的智力替代和體力替代。“體系化打造學術論壇是江蘇省農科院推動相關領域創新團隊特別是團隊負責人拓寬視野、更新知識、找準需求的重要載體,本次論壇的舉辦,為全面提升江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和提升設施農業數智化創新能力,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寶貴建議、有益經驗和成熟模式。”易中懿說。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教授作主旨報告。他認為,發達國家設施園藝發展技術和經驗可借鑒,但不可照搬,應該支持適合中國環境和資源的設施園藝發展。他表示,目前國內的植物工廠、連棟玻璃溫室和節能日光溫室都需要經過改造才能成為我國設施園藝主體,植物工廠、連棟玻璃溫室必須利用清潔能源或電廠余熱、大幅度降低成本,節能日光溫室必須改造結構,保持節能和低成本。李天來還分享了在設施園藝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尤其是他突破了北緯42度地區冬季基本上不加溫生產喜溫性果菜并獲得高產的難關,制定出規范化配套栽培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于生產,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學科群主任李保明介紹了畜禽養殖工程技術發展現狀、問題,并進行了思考。他表示,隨著畜牧業轉型升級,對設施裝備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大幅提高工裝設備、加工工藝和加工精度。基于2012年出臺的動物福利法,我國該如何發展畜禽養殖技術。對此,其團隊自主研發出適應雞行為需要的中國式蛋雞立體散養系統,應用該系統后,94周齡雞平均產蛋464枚/只,比籠養多13枚/只。
“我省‘十四五’農機化發展路線怎么走?”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處長張耀春從實施農機化“兩大行動”、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機械化生產和社會化服務、秸稈機械化還田和生態型犁耕深翻、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等6個方面作了具體介紹。其中,農機化“兩大行動”為核心內容,包括省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和省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重點在設施農業、果菜茶、漁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初加工等5個特色農業機械化方面發力,推動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
本次學術交流會分別開設了設施農業和智能裝備分會場,專家們分別圍繞農田綠色低碳、設施農業技術創新、設施果蔬智能化生產、現代智能收獲裝備、智能農機裝備、基于AI的雜草智能防除技術等方面開展學術研討和成果分享。江蘇省農科院農用新材料創新團隊的徐磊分享了其團隊研發的秸塑復合生物降解地膜以及相應配套裝備和技術,應用該技術成果可使甘薯產量增加9.7%,商品薯率提高11.8%;與傳統非降解地膜相比最高可減少25%碳排放量。上海交通大學機電控制研究所所長劉成良分享了正在研究的智能農機裝備系統。這套系統類似于一個智能農業機器人,有“眼”“腦”“手”“腳”,分別對應智能感知、決策控制、靈巧執行和自主移動。同時,他認為,現階段以“北斗導航+微波雷達+車載工控機”為主的農機無人駕駛方案存在著成本高、系統復雜、可靠性差等不足,未來農機無人駕駛方案應為“GPS/北斗導航+視覺/激光雷達+控制器+AI芯片”,具有AI算力強、集成度高、性價比高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