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農場采摘到送到餐桌,只需要兩小時,而以前要想在卡塔爾吃到上海青(瓢兒白),需要至少五天。”高運韜,一位有點成都口音的重慶人;凌煜皓,在卡塔爾深耕蔬菜種植五年的成都人,這是首個在卡塔爾本地成功種植蔬菜的團隊,并成功打入當地超市,在高價綠葉蔬菜供應上占據了壟斷地位。
當地時間11月18日,封面新聞·團炬聯合報道組記者來到了阿爾法丹農場,聽兩位川渝小伙講述他們在卡塔爾的種菜經歷。他們對世界杯的期待是,希望未來有更多中國企業來到卡塔爾,做強中國品牌。
01
集裝箱里種瓢兒白
創造沙漠綠洲奇跡
開車從多哈南邊的沃克拉,到最北邊的阿爾法丹農場,即使在高速上開到140公里時速,依然需要超過一個小時。經過了一大片沙漠,汽車下高速左拐后,遠遠看見一片綠色。
“卡塔爾最綠的地方,綠色植物最多的地方,就是我們這里。”一個簡易的平房建筑,就是高運韜和凌煜皓的辦公室,外墻繞了一圈紅色和國內少見的橘色三角梅,“橘色的都是曬變色的,這里溫度太高了。”
四年前,高運韜開始在卡塔爾創業蔬菜種植,“我們是從夏天開始的,當時氣溫高達50℃、濕度達到90%,條件非常艱苦。”早在高運韜創業前,很多國家的團隊都嘗試在卡塔爾種綠葉蔬菜,“西班牙的團隊從1974年開始搞,幾十年的時間都沒有成功,包括卡塔爾本地人都不相信,可以在沙漠里種蔬菜。”就這樣,不斷摸索和失敗,最終他們將集裝箱改造成大棚,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利用營養液水培出了新鮮的蔬菜。
穿過兩道大門,里面舒適的溫度和室外形成鮮明對比,一大片綠油油的瓢兒白就在架子上。高運韜自豪地摘了一片葉子,折斷、卷起來,隱約可以聽見脆嘣嘣的聲音,“你聽這聲音,這質感,這才是真正綠葉蔬菜應該有的聲音。”
卡塔爾是沙漠國家,全國沒有天然可耕地,糧食、蔬菜、肉類主要依靠進口。近年來卡塔爾注重實施經濟多元化,致力于提高食品生產能力,尤其重視蔬菜生產。為此卡塔爾出臺了“糧食蔬菜安全戰略”,力爭到2023年將本國蔬菜自給率由目前的35%提升到70%。
高運韜介紹,在此之前,卡塔爾的綠葉蔬菜全部靠進口,“從荷蘭或者歐洲其他地方運過來,從土里到餐桌上至少要5天,而我們可以做到2小時。”更大的一個優勢是價格,“我們的上海青在超市售價40卡幣(約合人民幣79元)一公斤,比進口的便宜2卡幣。”更新鮮、更便宜,自然就有了競爭優勢。“可以說卡塔爾超市里所有的上海青,80萬東亞人、東南亞人餐桌上的上海青,都是我們種的。”
02
世界杯讓中國企業揚名卡塔爾
“一個集裝箱30平方米,如果按照傳統的土培種植大約能種200顆上海青,我們利用最新的技術,現在可以種7000顆,同時在肥料、用水方面比傳統方式節約90%。”目前,他們擁有60個集裝箱,明年規劃擴展到200個。
除了集裝箱,高運韜和凌煜皓還建造了有巨型風扇的蔬菜大棚,里面種著年產量70噸的辣椒。“辣椒的種子來自我們四川,但品種是墨西哥辣椒,卡塔爾人吃的披薩里面、卷餅里面全部放這種辣椒。”這款辣椒在超市的價格高達50卡幣(約合人民幣98元)一公斤。
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高運韜和凌煜皓還種過川渝人最愛的豌豆尖兒、芽苗菜,“這些價格非常高,可以達到一卡幣一克的價格。”和川渝人煮湯、清炒不同,如此高價格的豌豆尖兒、芽苗菜在卡塔爾主要用于烹飪擺盤。
高運韜來卡塔爾已經十年了,凌煜皓待了五年,卡塔爾已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凌煜皓也很期待世界杯,在他看來,卡塔爾通過世界杯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其實也是在展示著中國的實力。“卡塔爾舉辦世界杯,最大的改變是和中國的關系更近了一步,可以說從餐桌上的綠葉蔬菜到決賽球館,974球場,路上跑的球迷大巴,還有熊貓館,就像網上那句話,除了中國男足沒來,其他中國元素都來了。”
兩位川渝兄弟一致認為,世界杯成功舉辦,相信會讓卡塔爾經濟、國際影響力有巨大的提升,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卡塔爾攜手發展。”
來源:封面新聞·團炬聯合報道組記者 陳甘露 陳羽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