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發全2019年承包了村里的35畝地,建起溫室大棚種蔬菜。幾年來,他不僅自己發家致富,還主動給鄉親們傳授種菜技術,帶動大家一起增收。
“在鄉里技術員的幫助下,我的蔬菜大棚應用標準化種植技術,這一季萵筍上市后,預計收入15萬元。”季發全說。
哈密市伊州區陶家宮鎮陶家宮村今年新建了43座智能化日光溫室大棚。這是村民蔡永奎在大棚里采摘辣椒。李鵬燕攝
入冬以來,自治區各地設施農業基地蔬菜豐收,銷售順暢。近年來,依托智能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各地設施農業建設不斷提質升級,溫室蔬菜大棚科技含量足、蔬菜產量高、經濟效益好,推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12月7日,在哈密市伊州區陶家宮鎮陶家宮村,村民蔡永奎來到嶄新的智能化日光溫室大棚里采摘辣椒和黃瓜。
“這是新大棚里的第二茬菜。”蔡永奎說,今年8月底,溫室大棚主體建設完工,9月28日栽苗,10月28日第一茬菜上市,“兩個大棚頭茬二茬菜預計總產11噸,一采摘就直接進入批發市場,已經賣了五六萬元。”
陶家宮村是伊州區蔬菜種植基地之一。今年,伊州區實施一批鄉村振興項目,在陶家宮村新建了43座智能化日光溫室大棚。陶家宮鎮副鎮長張輝介紹,新建的大棚采用全鋼結構,覆蓋面積大、空間大、采光通風條件好,“特別是智能化程度高,農戶可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還可以進行精準化水肥管理,基本達到現代化農業設施要求。從近兩茬蔬菜收獲情況看,新大棚產量明顯比老式大棚高。我們準備拿出13個大棚種沃柑、車厘子,進一步提升效益。”
11月15日,博湖縣本布圖鎮設施農業產業園技術人員在物聯網平臺上調節蔬菜大棚溫度。胡侍琦攝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本布圖鎮設施農業產業園,一排排智能溫室大棚呈現眼前。
“現在棚內的溫度是25℃,土壤濕度是17%……”產業園技術員李勇在物聯網平臺上打開自控管理系統,檢查各個大棚內的蔬菜生長環境參數。
這個設施農業產業園是博湖縣按照山東壽光第七代大棚標準建設的,2021年12月投入使用,從今年2月開始蔬菜陸續成熟上市。
“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給溫室大棚‘裝上了大腦’。顯示屏上,我們可以實時查看大棚蔬菜的生長情況和溫度、濕度、光照等信息。同時,可以在手機上遠程操作,實現自動放風、澆水、施肥。采用智能化物聯網技術,不僅省工省時,而且還能有效提升蔬菜產量和品質。”李勇說,根據市場需求,產業園種植了櫻桃西紅柿、辣椒、甜瓜等果蔬,智能溫室大棚內的果蔬產量高、品相好、口感佳,不愁銷路。
據悉,巴州目前已建標準日光溫室1.36萬座,面積2.51萬畝,畝均單產7噸左右,設施蔬菜畝均收益達1.3萬元,形成了以蔬菜為主,食用菌、水果、花卉、育苗等多元發展格局,有效提高了全州冬春蔬菜自給水平,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
“芹菜、辣椒、油白菜、蒜苗摘下來后,馬上就會被送到菜市場,賣得很快。”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茫丁鄉新莊村蔬菜大棚里,種植大戶艾孜提吾馬爾·司馬義帶領村民忙著采摘蔬菜。他說,目前蔬菜銷售順暢,價格平穩,能夠實現年初確定的增產增收目標。
今年,新莊村積極對接聯系精河縣各商超、農貿市場,讓蔬菜銷售渠道更加暢通。新鮮蔬菜直接進了居民的“菜籃子”,村民也鼓起了“錢袋子”。新莊村黨支部書記許志春說:“我們村共有118座蔬菜大棚,種了20多種蔬菜,年產蔬菜1000多噸,銷售情況良好,大棚蔬菜種植戶增收有保障。”(記者魏永貴,參與記者宋雅文,通訊員李鵬燕 胡侍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