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在一次私人度假行程中,他卻偶然發現了一個夢寐以求的綜合示范基地。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張福鎖首次履職便提交了一份關于“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農業高質量發展協同”的建議,分享了他在洱海進行“科技大會戰”的做法。
故事是這樣的。
2021年,張福鎖正在大理度假,在客棧中無意間被一名北京騎行客認了出來。對方得知他還是一位農業方面的院士后,馬上報告給了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沒多久,他便被請到州里“出謀劃策”。
洱海保護是當地的“一號工程”,然而洱海的水質常年在二類與三類之間徘徊。當地政府發現,農業面源污染是主要原因之一。
細聊之下,張福鎖得知為了保護洱海,當地禁止農民使用化肥、農藥,以及種植高投入的經濟作物,就連市場上頗有口碑的大理紫皮獨頭蒜也被禁止種植。洱海的水越來越清,可老百姓沒有較好的經濟收入,保護洱海的積極性也消減了。
州里打算加大力度補貼有機肥,聽到這里,張福鎖眉頭一緊,“有機肥分解沒有跟上作物的生長節奏,隨水流失后也會造成污染”。2022年,他和團隊成員做了一個較小的改動試驗,當年便使ntent="{"ext":{"word":"水稻","market":"ft","symbol":"JR0","stockType":"nf","routeUri":"sinanews:\/\/sina.cn\/finance\/stockDetail.pg?market=ft&symbol=JR0&stockType=nf"},"actionType":36,"h5url":"https:\/\/gu.sina.cn\/ft\/hq\/nf.php?tabsource=cjzwy&symbol=JR0"}">水稻增產30%、氮磷排放降低40%以上。
這次偶遇成為了雙方合作的開始。
2021年11月11日至16日,張福鎖牽頭組織了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與農業綠色發展全國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為洱海保護出謀劃策;2022年2月,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20多家農業單位的專家齊聚大理,在洱海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科技大會戰”。
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等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響“水質保衛戰”,以大理市古生片區為典型場景,構建源頭排放-輸移-入湖全過程的“六縱七橫”監測網,精準解析古生片區面源污染貢獻,提出了科學治污的新思路;聯合當地龍頭企業打響“高值農業攻堅戰”,構建了3套以水環境安全閾值為卡口和以周年作物畝產值超萬元為目標的“水稻+”“煙草+”等綠色高值協同種植模式、創制了6款綠色投入品、構建了5套綠色高值生產技術規程,田間驗證和示范效果明顯;聯合當地政府打響“鄉村振興陣地戰”,建立以古生村科技小院為代表的14個科技小院,開展居民用水、垃圾分類和綠色生產等科普培訓。
張福鎖希望“洱海大會戰”的經驗能在全國破解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農業農村部提出增糧工程,“大幅度提升產量的同時,保護資源環境決不能放松,否則我們可能要付出更高代價”。
“不僅如此,中國正在經歷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投入下降、污染減少,對全球綠色發展而言是最好的樣板。這些經驗對非洲、東南亞國家,甚至很多發達國家都是很好的借鑒。”張福鎖告訴《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學報》 (2023-03-07 第4版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