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青海省首屆枸杞產業發展大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舉行,海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張銀廷介紹,海西的枸杞產業已從面積不足萬畝、產值不足百萬元發展到面積44萬余畝、產值超23億元,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生產基地,累計認證綠色有機企業95家、綠色有機產品351個,認證規模居青海省第一。
柴達木盆地迎來枸杞采摘季。汪曉剛攝
俯瞰青海全域,近年來,青海堅持以水定植和比較優勢原則,穩定面積,鞏固優勢區,優化結構,降本提質增效,著力打造“一核兩帶兩盆地”枸杞種植新格局。“一核”即諾木洪枸杞核心區;“兩帶”指沿祁連山國家公園枸杞帶、沿昆侖山國家公園枸杞帶;兩盆地則為除“兩帶”外的柴達木盆地枸杞區和共和盆地枸杞區。
目前,青海枸杞種植面積近50萬畝,其中有機枸杞基地面積10萬畝,年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帶動10萬群眾增收致富,成為全國重要的枸杞種植區、有機枸杞生產基地。
柴達木枸杞種植基地。汪曉剛攝
世界枸杞在中國,有機枸杞在青海。如何將小枸杞打造成生態、綠色、富民的大產業?
青海省首屆枸杞產業發展大會期間,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會長劉東生、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徐常青、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李鋒、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楊志玲、青海大學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占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博士后姚入宇、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孝等人圍繞青海枸杞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多角度、多維度建言獻策。
青海省首屆枸杞產業發展大會期間,與會嘉賓了解枸杞產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科技創新引領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共識。劉東生表示,對于枸杞產業來說,系列產業開發、產品保鮮、裝備研發、生產率提升、標準化建設等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板。要加強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要建立健全科研教學與經營主體的緊密型合作,同時增強企業的自主研發力度;要在加強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等研發基礎上,努力增強我國作為全球枸杞最大生產國的國際話語權,逐步納入相關國際標準體系。
“據統計,近年來青海省共取得枸杞相關科技成果110余項,主要通過柴達木枸杞良種選育與育種平臺建設,良種繁育技術體系建設,栽培技術推廣示范,枸杞利用關鍵技術研發,系列產品開發等相關課題的研究,重點解決了多項青海枸杞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和核心技術難題。”王占林表示,縱觀柴達木地區枸杞產業的發展,一切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研究對產業的重要支撐作用。
王占林提出,科技創新推動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可從優良種質資源挖掘和創新、枸杞綠色有機產業技術創新、機械化栽培技術創新、枸杞現代加工技術創新等方面突破。
突破不止于科技創新。青海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落腳點在于輸出。如何輸出?輸往何處?都是值得深究的大問題。
青海是全國枸杞出口最多的省份,枸杞還是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額近1/5的龍頭產品。劉東生表示,產業擴張首先需要市場擴張,要通過新產品開發延長產業鏈,以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打響“柴達木”枸杞品牌上下更大功夫;要立足基地大、品種多、質量優的資源優勢,講好青海枸杞故事,鞏固老市場,開拓新市場;要克服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困難,利用好網絡信息資源,努力實現青海在國內和國際枸杞市場最大輸出地的定位。
枸杞產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姚入宇指出,枸杞屬植物廣泛用作食品和藥品,為枸杞子的跨文化接受提供了便利條件;枸杞進入日韓千余年,進入歐美近300年,近20年已成為流行全球的健康食品;枸杞已被多國多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藥典收載,可以廣泛地合法使用,多重因素綜合作用,枸杞的國外市場潛力大。
“聯結產業與科研力量,挖掘國外市場潛力;優化有機生產技術,提高產品安全品質;創新精深加工技術,適應高價值市場需求。”展望發展前景,姚入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