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一大熱詞。
在受訪代表委員和業界專家看來,新質生產力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凸顯中國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和迫切感,意味著中國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是山東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關鍵一年。實干開局,山東如何因地制宜、向新而行,備受關注。
持續“上新”,山東優勢在哪?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從字面上可能有些深奧,但其身影實際上在今天隨處可見——小到便利店“刷臉”支付、體驗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送餐服務,大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工程等等。可以這么說,新質生產力已經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
發展新質生產力,經濟大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產業、市場還是環境,都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為中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搶先“答卷”,通過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新”而行、能源結構向“綠”轉變,“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漸入佳境。
近年來,山東縱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超算互聯、畫質芯片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7個集群入選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居全國首位;2023年“四新”經濟投資增長11.1%,占全部投資的57.1%,新質生產力成為促進全省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國家超算濟南中心
2023年,山東強力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光伏發電、新型儲能并網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投入商運,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40萬輛……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質生產力有效降低了山東對資源環境的依賴,有力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此外,山東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2023年,全省新增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3個,獲批全國首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培育“產業大腦”32家,數字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至47%,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海爾卡奧斯智慧家電展臺
從海陽附近海域騰空升起的一枚火箭,到濟南下線的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再到棗莊、濟寧的鋰電、威海的碳纖維、菏澤的生物醫藥……山東各地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力,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走出一條條增量崛起的特色之路,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向“新”發力,未來山東怎么干?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具體部署,進一步填充細節,路徑愈加清晰。
因地制宜,山東如何培育“魯版”新質生產力?
工業向來是山東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在全省經濟體系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傳統產業占比接近七成。對山東來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立足自身實際和比較優勢,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引擎。山東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陳增敬委員認為,“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內容之一。山東的產業具有涉及范圍廣、體量規模大、傳統根基牢等特點,具備‘數實融合’升級實力。”2024年,山東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如何利用產業數字化在農業、工業、服務業升級關鍵期打好“優勢牌”,是當前山東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高唐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數字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主陣地。2024年,山東將加快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圍繞人工智能、未來網絡等領域,實施20項左右前沿技術攻關,推動15個省級未來產業集群加快壯大。支持濟南、青島、煙臺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創投風投服務平臺,撬動未來產業拔節起勢。
科明數碼為制造業企業提供“VR+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務解決方案。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魯北鹽堿灘涂地風電光伏和渤中、半島南海上風電等一批項目建成投運,光伏發電、新型儲能并網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出臺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等規劃,彰顯著山東的綠色轉型之效。今年,山東再次提出,著力強化節能降碳。提速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建成渤中海上風電等項目,開工石島灣核電擴建一期、首批集中式陸上風電等項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億千瓦,新型儲能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威海市榮成市石島管理區東楮島海上風電場
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將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并將“抓實抓好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2024年的12項重點任務之首。乘勢而上,未來的山東擁有無限可能!
(海報新聞編輯 楊童童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國際在線、大眾日報、中國山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