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智能農業研究院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下簡稱“北京農科院”)在天津的科研示范基地,已成為京津兩地的農業合作載體平臺。得益于京津兩地的資源融通,一批農業科技和農業裝備在靜海區落地應用,“智慧果園”“智慧園藝”等項目充滿了科技范兒。
“智慧果園”別有洞天
果園占地15畝,種植了桃樹和梨樹,其中桃樹的品種是來自北京農科院研發的瑞光55和瑞蟠101,在靜海偏堿性土壤中長出的桃口感非常不錯。
不光結的果好吃,這片“智慧果園”管理運營也很有門道。“只需一部手機,打開果園智慧管理小程序,就可以把果園生產的各方面數據看得一清二楚,水肥輕輕一點就好了。”北京農科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吳建偉介紹,這套智慧管理體系已應用于昌平區一處蘋果園,如今在靜海區進行展示示范。與傳統果園管理方式相比,“智慧果園”顯著提升了精細化管理水平,水肥一體化和農事作業宜機化減少用水30%以上、提高肥藥利用率15%以上。
果樹行間,一款農業巡檢噴灑無人車正在作業。吳建偉介紹,“這種無人車是一種高效、智能的農業機械,適用于矮化密植果園。無人車前部集成了攝像和火情監測裝置,能夠在果園內進行實時監控,還配備有噴藥系統,可以按照預設的路線自動進行綠色農藥噴灑,提高了作業效率。”
談話間,吳建偉又指向了果園上方的防雹網,“過去靠人工,三四個小時才能拉上網。現在只要20分鐘即可實現自動拉網,在夏季可以有效防止冰雹破壞果實。”未來,研究院還將引入自主知識產權的采摘機器人。吳建偉說:“采收是鮮果生產中最復雜、機械化水平最低的環節之一,未來將應用采摘機器人實現全程自動化采收。”
先進技術找到應用場地
靜海是天津市農業大區,農業資源豐富,西瓜、小棗、蔬菜都是重點發展的產業。北京農科院科技資源發達,一些農業技術需要找到適合的場景進行驗證、應用、轉化。于是雙方一拍即合,2020年天津智能農業研究院成立,由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靜海區政府和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趙春江院士團隊籌建,瞄準農業機器人、農業物聯網等高精尖技術創新領域,目標是打造京津冀農業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智慧園藝”片區種植著北京農科院研發的西瓜、番茄、黃瓜等一系列品種,幾座溫室均使用了北京農科院智能裝備中心研發的水肥智能控制系統、溫室傳感器和植保機等,這套系統可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實現自動化、精細化和遠程化管理。吳建偉提到,“智慧園藝”展示的是未來農業發展趨勢,靜海區農業面積較大,先進技術批量推廣應用后,農業裝備的價格將會進一步降低,進而更有利于推廣這項技術和設備。
除去智慧種植區,研究院還建設了生產測試車間、辦公樓等主體建筑,計劃年底正式投用。吳建偉表示,趙春江院士團隊將把總部研發的重要智慧農業科技成果,拿到這里結合天津市配套產業進行熟化并批量生產,包括農業傳感器、農業機器人等,未來將開展農林牧漁全場景的智慧農業試驗、示范與展示應用,從而樹立天津市乃至全國智慧農業標桿。
打造“智能農業”特色名片
今年以來,靜海區針對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做優現代都市農業、加快推進村強民富、提升現代生活水平、推動脫貧振興銜接5項重點,實施耕地質量提升、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等16項工程,做好“宜”“和”“美”3篇大文章,奮力實現農民富裕富足這一根本目標。
靜海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建成后,將圍繞智能農業發展,重點開展智能農機裝備、農業遙感、新型傳感器、農業大數據、區塊鏈等創新性研究,研發一批國內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市場發展前景的農業智能系統與裝備,利用高新產業園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孵化平臺,推進靜海區“智能農業”名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