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廣元市委、市人民政府對已建園區改造提升的總體部署,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前兩輪100個園區的改造提升任務,確保100%的已建園區達到市級三等以上標準,60%以上的園區達到市級一、二等標準,20%以上的園區達到省星級園區標準。
(一)堅持標準導向,嚴格質量抓提升。嚴把省、市農業園區“創等創星”建設標準,主動對照創建標準開展查漏補缺,列出園區提質增效年度計劃清單,分園制定園區提質增效的專項實施方案。今年,全市將改造提升園區21個,推動3個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升級升星,蒼溪縣完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明年改造提升40個,力爭每年創建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等級現代農業園區7個。
(二)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抓提升。對產業選擇不準的,按照“7+3”產業布局和“一區兩帶七集群”空間布局要求,下決心全部調整到位,每年改造提升面積20萬畝以上;對基礎設施差的,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提升園區“五網”配套水平,配套率達100%;對主體帶動能力弱和質效較差的業主要及時依法清退。要建立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引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向園區建設,助力園區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對科技支撐乏力的,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廣現代農業裝備和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建智慧園區及數字園區20個,推動農業園區成為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三)堅持效益導向,做強產業抓提升。推動龍頭企業與現代農業園區深化合作,加強產銷對接,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每年建設農產品初加工點60個;積極引進去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精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園區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每年新培育農業經營性組織20個以上,力爭園區社會化服務覆蓋面達到70%以上。深化品牌創建,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基地創建,每年新認證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3萬畝以上;著力抓好產品營銷,推進園區產品進入線上線下銷售體系。積極拓展“農業+”“旅游+”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農耕體驗、民宿康養、文創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美麗廣元“十鄉百景”50個。
(四)堅持為農導向,創新機制抓提升。堅持農業園區“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宗旨,大力推廣“小農戶+大園區、大龍頭、大服務”“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等模式,逐步形成龍頭企業主抓加工營銷、專合社負責組織服務、農戶從事種養生產的經營格局。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行訂單式、托管式、代養式、入股式、車間式等聯農帶農路徑模式,探索深化“四保四分紅”等可推廣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讓農戶成為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的受益者,改造園區農民人均收入高于園區外農民人均收入30%以上。
(五)做好結合文章,統籌推進抓提升。
(一)堅持標準導向,嚴格質量抓提升。嚴把省、市農業園區“創等創星”建設標準,主動對照創建標準開展查漏補缺,列出園區提質增效年度計劃清單,分園制定園區提質增效的專項實施方案。今年,全市將改造提升園區21個,推動3個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升級升星,蒼溪縣完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明年改造提升40個,力爭每年創建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等級現代農業園區7個。
(二)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短板抓提升。對產業選擇不準的,按照“7+3”產業布局和“一區兩帶七集群”空間布局要求,下決心全部調整到位,每年改造提升面積20萬畝以上;對基礎設施差的,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提升園區“五網”配套水平,配套率達100%;對主體帶動能力弱和質效較差的業主要及時依法清退。要建立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引導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向園區建設,助力園區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對科技支撐乏力的,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廣現代農業裝備和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建智慧園區及數字園區20個,推動農業園區成為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三)堅持效益導向,做強產業抓提升。推動龍頭企業與現代農業園區深化合作,加強產銷對接,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每年建設農產品初加工點60個;積極引進去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精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園區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每年新培育農業經營性組織20個以上,力爭園區社會化服務覆蓋面達到70%以上。深化品牌創建,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有機農產品認證示范基地創建,每年新認證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3萬畝以上;著力抓好產品營銷,推進園區產品進入線上線下銷售體系。積極拓展“農業+”“旅游+”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農耕體驗、民宿康養、文創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美麗廣元“十鄉百景”50個。
(四)堅持為農導向,創新機制抓提升。堅持農業園區“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宗旨,大力推廣“小農戶+大園區、大龍頭、大服務”“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等模式,逐步形成龍頭企業主抓加工營銷、專合社負責組織服務、農戶從事種養生產的經營格局。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行訂單式、托管式、代養式、入股式、車間式等聯農帶農路徑模式,探索深化“四保四分紅”等可推廣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讓農戶成為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的受益者,改造園區農民人均收入高于園區外農民人均收入30%以上。
(五)做好結合文章,統籌推進抓提升。
堅持改造創建相結合,推動園區逐步實現“創等創星”。堅持糧經種養相結合,嚴防農田“非農化”“非糧化”;對種養不配套園區,堅持以種定養原則,按每畝種植園承載3個豬當量配置養殖場,建成種養循環基地30萬畝以上;堅持大園小園相結合,按照“三園聯動”發展模式,帶動村特色產業示范園、戶辦產業小庭園建設,建成村特色產業示范園1100個,戶辦產業小庭園12萬個,真正把小農戶帶入現代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引領當地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