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流通減少果蔬損失
目前我國每年果品的產量達到兩億多噸,占到了世界的30%,蔬菜的產量是7億多噸,占到了全世界的50%以上。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功能食品研究所所長馬超介紹,果蔬本身的含水量較高,容易腐爛變質;再加上采收不當、采后處理技術落后、貯藏條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果蔬損耗率居高不下。因為采后損失,我國每年大約要損失掉2億多噸蔬菜,相當于每人每年損失150多公斤,而150多公斤蔬菜是一個成年人一年的蔬菜需求量。
此數據也引發了浙江大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葉興乾的共鳴:“目前整個果蔬的產量,大概有25%以上的損失,每年損失的額度在2000億元以上,這些果蔬沒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非常可惜。”
葉興乾指出,目前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是通過冷鏈流通來降低果蔬損失,讓果蔬從產地采收到市場零售的各個環節,始終處在低溫控制的環境下。冷鏈流通還可以保證果蔬的品質,保障居民的消費安全。“從長期來看,減少果蔬損耗的關鍵是解決蔬菜和水果如何高效轉化。”
“針對果蔬浪費嚴重,附加值不高等等這些關鍵問題,我們整合了國內從事這個行業的院所、高校和企業等,共同發起成立“果蔬功能性技術產業創新聯盟”。馬超表示,聯盟目前依托在濟南果品研究院,目的就是解決果蔬產業存在的嚴重浪費問題。
精深加工是果蔬高效轉化的一把“利器”
國內的冷鏈物流起步晚,網絡建設不完善,環節缺失,而且冷鏈流通實際成本偏高,占據了果蔬市場單價的近40%,導致冷鏈使用率低。針對這種現狀,有專家指出,要想降低果蔬損耗,還得在果蔬高效轉化上做文章,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果蔬精深加工。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僅為5%左右,主要是得益于加工轉化,其果蔬加工量占到了總產量的40%左右;而我國果品加工量僅占總產量的6%,蔬菜加工量占總產量的10%。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果蔬加工能力明顯不足。
葉興乾認為要開發一些新的品種,目前國內主要加工產品是罐頭、果汁等,品類比較單一。
果蔬加工品種相對較少、加工程度低,也導致了產品附加值低。專家建議,要保證果蔬鮮食和加工品種合理布局,在不斷豐富果蔬加工品種,提高加工水平的基礎上,更多地往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馬超舉例說明,蘆筍、西藍花含有豐富的多糖、多酚。可以把這些多酚類的成分提取出來,像茶多酚一樣加工成抗氧化類食品和化妝品。
與會專家表示,應該按照國際質量標準和要求規范果蔬加工產業,在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中建立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培育果蔬加工骨干企業,加速果蔬產加銷一體化進程。
這里的果蔬加工設備免費共享
農村大眾報記者了解到,果蔬行業里目前積累了大量的創新性成果,因為缺少生產裝備等產業化設施,導致很多成果不能落地轉化。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果蔬產業發展,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在大會現場宣布,他們的實驗室、果蔬加工車間、儀器設備……面向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免費開放、共享。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濟南果品研究院就建設了國內最先進的果蔬儲藏、保鮮、精深加工的車間和質檢系統,成為國內最大的中試基地。‘十二五’以來,我們又投資了1.5億元,在章丘建設了果蔬采后科技產業園區,目前面積接近三萬平方米,涵蓋果蔬加工、果蔬休閑食品加工、GMP車間、發酵車間和冷鏈車間。”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科技處處長宋燁介紹。
據了解,此次開放共享的大型儀器設備,可用于果蔬汁、果酒、果粉、果蔬脆片等果蔬加工制品的中試研究、產業化及質量分析檢測,能有效解決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究難、技術與產業化不匹配等問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還成立了科技產業運營中心,專門負責跟需求方進行對接。
設備開放共享后,將有效提高設備使用率,提升濟南果品研究院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和行業影響力;還可以減少和降低高校、科研院所設備重復購買、使用率不高等問題。“預計今年十月底,設備能夠完全投入共享使用,將為整個行業搭建一個產學研交流的平臺。”宋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