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蔬菜大棚內采摘。
10月6日,天剛蒙蒙亮,安康市漢濱區忠誠村二組脫貧戶劉瑞普便已準備出門了。戴上草帽,穿著雨靴,劉瑞普向自己承包的蔬菜大棚走去。清晨的陽光散落在鄉村的小道上,空氣中夾雜著泥土和花香的味道,劉瑞普不禁深吸了一口氣,香噴噴、甜絲絲的,正如自己如今的日子一樣。
劉瑞普家有4口人,妻子常年患病,兒子還在上大學,老母親又有慢性病,只有劉瑞普本人一個勞力。村合作社流轉了他家的兩畝地。經過培訓,劉瑞普在合作社當上了蔬菜技術員,每月收入3000元。村上還免費提供兩個大棚讓他種植蔬菜。劉瑞普說,自己承包的兩個大棚當年年底就掙了兩萬元,現在加上在園區的務工收入,每年收入四五萬元。“沒有劉書記,我不可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不但在家門口把錢就掙了,還能隨時照顧家人。”劉瑞普說。
劉瑞普嘴里的劉書記是省人大代表、安康市漢濱區忠誠村黨支部書記劉瑞紅。
忠誠村曾是漢濱區有名的貧困村,離安康市中心城區4公里。為了帶領鄉親們拔掉窮根,劉瑞紅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安康中心城區快速擴張使城鄉接合部蔬菜種植面積大幅縮減、蔬菜供不應求。劉瑞紅瞅準商機,決定發展蔬菜種植。
“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一邊是土地荒蕪,一邊是貧困戶無業,就想著咋樣能把這個壁壘打通了。”劉瑞紅說。
因為村上有一定的蔬菜產業發展基礎,為了說服大家搞蔬菜種植,2009年10月,劉瑞紅壓上了個人全部家當,貸款200萬元投入到蔬菜種植項目中,同時發動村“兩委”干部和當時村里幾個種菜大戶也加入進來,一共湊了350萬元,注冊成立了“漢濱區忠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農村,貧困戶不是不敢種東西,而是擔心種的產品賣不出去。為了消解貧困戶的擔憂,劉瑞紅推出“保底價格”收購辦法。他說:“我提供種子、肥料以及農業設施,讓大家放心大膽地去種,種好了我按開始定的價格來收。”這樣一來,貧困戶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
脫貧攻堅工作啟動后,劉瑞紅掰著指頭算了算,全村在檔貧困戶仍有102戶。如何讓這些貧困戶徹底脫貧?劉瑞紅把這102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根據其自身的能力條件,給予租金免除,對一些上了年紀和需要照顧孩子上學的貧困戶,就讓他們在合作社從事衛生保潔、蔬菜包裝等工作,還有部分貧困戶則被安排在蔬菜配送、分裝、銷售等崗位。
在帶動本村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上,近幾年,劉瑞紅又把蔬菜種植園區擴展到漢濱區的洪山鎮、茨溝鎮、縣河鎮,陸續建設了紅云園區、洪山瑞塬園區、茨溝佛爺巖園區等,累計流轉土地2200畝,與535戶貧困戶1843人簽訂了產業幫扶帶動協議。
在劉瑞紅的帶領下,截至2019年底,忠誠現代農業園區所覆蓋的忠誠、馮家壩等3個村共427戶1185人順利脫貧,人均年收入達到4500余元。
走進忠誠現代農業園區,水嫩翠綠的油菜長勢喜人,遠遠望去,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幾名戴著帽子的村民忙著摘南瓜。檢測合格后,這些南瓜當天就會被運往城區的蔬菜批發市場、超市,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
劉瑞紅告訴記者,長期的實踐讓他深知,農業不再是靠天吃飯,有無技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地的效益。要讓農民有技術,教育培訓是重點。
多年來,劉瑞紅分批組織蔬菜生產經營人員參加各類技能培訓,同時,聘請蔬菜種植專家長駐園區,確保專家隨時隨地能現場指導、解決技術難題,為各園區提供技術支撐。他還在園區創辦了1500平方米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以合作社為載體、以園區為基地,采取校社合作、實地培訓、專家輔導等方式,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截至目前,共舉辦農民培訓班38期,培訓職業農民360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3000余人。
據了解,2019年,忠誠村全村260余戶從事蔬菜生產經營,園區帶動全村31戶戶均增收3260元,實現穩定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9350元。
劉瑞紅覺得,自己作為人大代表,就有責任帶動貧困戶脫貧,為貧困戶脫貧兜個底。他說:“黃土地長出金疙瘩,種菜圓了脫貧夢。現在忠誠村再也不是讓人敬而遠之的‘窮窩窩’,而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年輕人回來了,外地姑娘是一個接一個地嫁到咱們村當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