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民說,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4億中國人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已經超過47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特別是作為口糧的稻谷和小麥,多年更是產大于需。
“糧食是夠吃的。”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講,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確實難能可貴,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不過,萬建民認為,糧食安全的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要讓國人吃飽吃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經過“十三五”育種科技攻關,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口糧上已經達到54.85%,所有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因此,總體上‘中國糧’主要用的是‘中國種’。”萬建民說。
如今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更希望“吃得好”。“近年來,我國大米品質,特別是食味品質比以前更好,米飯更香了。”
萬建民介紹,我國選育的粳稻部分品種已經能和日本優質大米媲美,秈稻品種有部分可以和泰國香米相當。同時,我國科學家還選育出適合腎臟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大米,適合于糖尿病人食用的降糖大米,“這都是種業科技的力量”。
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但在一些品種、環節和領域還存在短板和弱項。萬建民舉例說,近幾年來,我國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量不斷增長,但是我國大豆和玉米的單產和國際先進水平仍然有較大差距;部分畜禽的種源仍然依靠進口。
中央及時部署打好種業翻身仗,通過保護種質資源、加強種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優勢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發展現代化農作物制種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舉措強化糧食安全。目前,新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正在加緊建設,并有望今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可保存150萬份種質資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萬建民說,中央提出要加速實施農業生物育種,將在基因挖掘、技術創新,以及重大農產品品種培育方面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明天就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驚蟄,目前已經處于春耕關鍵時期,我祝我們國家2021年糧食取得更大的豐收。”萬建民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