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
那么,一些頗受關注的熱點問題隨之而來:5年過渡期對于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在“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的當下,金融業的“三農”工作重點是否也將隨之發生改變?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內設機構該如何展開?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以視頻連線的方式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和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兩位工作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委員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經驗對上述問題予以了詳解。
“在5年過渡期里,到底應該干什么、怎么干,是我最為關注也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連玉明告訴記者。他認為,第一件事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第二件事是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這是兩件事,不是一件事。”連玉明強調。
“脫貧攻堅有三大創舉,一是東西部協作扶貧,可謂是中國扶貧最大的創新;二是易地扶貧搬遷960萬人;三是我們的組織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每一個貧困縣、貧困村都派駐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如何讓這“三大創舉”在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中繼續發揮作用,連玉明做了很多思考。
他認為,接下來,可以探索一種基于市場化的東西部協作新機制,使東西部協作的有益實踐經驗在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中得到鞏固和拓展,從而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共同富裕。而破解易地扶貧搬遷以后的創業就業難、社會融入難、公共服務保障難、城鄉要素融合難、生活方式改變難等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可持續”。
“建立健全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今年兩會,連玉明帶來的提案之一是商業銀行如何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力度。他認為,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問題仍較為突出,商業銀行應進一步發揮基礎性主導作用。
而這種基礎性主導作用的發揮將主要體現在機構、人才和技術三個層面。連玉明建議,首先應推進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營業網點在原貧困縣的全覆蓋,以其信息化程度高和創新性強的優勢,使金融活水加快流向鄉村的“遠端末梢”;其次,培養一支專業的農村金融人才隊伍,向農民講好、用好國家政策;再次,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進一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談到人才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性,蔣平安認為,“鄉村振興,產業為基,關鍵在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將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首先要立足于用好當地的人才,通過對勞動技能和基本素質的培訓,全面實施科學種田、科學養殖;其次要重點培養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提高經營管理和對國家政策的理解、把握能力,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再次是要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來農村創新創業。”蔣平安表示。
對于接下來農村金融工作的重點,連玉明認為,不同于金融扶貧濃厚的“幫扶”色彩,在鄉村振興中,數字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將在鄉村金融服務中發揮更為核心的作用,這被連玉明稱之為“三把利劍”。
“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可以說是從體制機制的角度對‘三農’投入力度予以保障。”連玉明表示,毫無疑問,內設機構的建立將有助于加大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但更重要的是,未來它將不僅僅發揮融通資金的功能,而是逐步構成一個專業服務鄉村振興的體系,這其中,有一批服務鄉村的專業化金融人才,未來鄉村實際應用金融的能力將得到極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