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望臺鎮是我市西部沿河地區,全鎮共有20個自然村7000多農戶,80%的農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望臺鎮耕地面積10萬余畝,其中溫室大棚面積3.5萬畝。這里的農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已有近40年的歷史,依靠種植溫室棚菜,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可觀的收入。近幾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農戶加大資金的投放力度,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溫室大棚內部結構由過去木質拱架改成鋼架結構,卷簾設備、滴灌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溫度管控、成品果菜輸送等生產環節,實現了自動控制,自動調節。自動化生產,既減輕了勞動強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結構的改進,技術的更新,使棚菜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提高。種植規模實現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種植品種由過去比較單一品種,發展到如今的茄子、黃瓜、青椒、蕓豆、西瓜、香瓜、油桃、春桃、棗柿子、草莓等20多個蔬菜和水果品種,產品銷往北京、沈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大慶等地,并以較好的品質,深受消費者的歡迎,日銷售蔬菜水果最多可達100多萬公斤。
西雙村66歲的農民陳玉海一家是外來人口。20年前,陳玉海從內蒙古搬遷到望臺鎮定居,專門從事溫室棚菜生產,去冬今春利用8個月時間,陳玉海和老伴在溫室大棚里先后種植了兩茬棗柿子,除去成本等費用外獲利達10萬余元。陳玉海說:“今年的棗柿子每斤價格比往年能多賣兩三元錢,今年的收入也比往年高出兩三萬元。”據了解,今年,望臺地區種植青椒、棗柿子的農戶賺了個盆滿缽滿。青椒的地頭收貨價達到每公斤12元,棗柿子地頭收購價每公斤也在10元以上。一棟200米長的設施農業大棚,收入在14萬元到20萬元之間,獲利10萬元以上。與此同時,反季蔬菜茄子、黃瓜、草莓等種植戶的年純收入也超過了5萬元,收入十分可觀。當地的種植戶中,每個家庭有個三棟、四棟溫室大棚已是普遍,年純收入在十幾萬到二三十萬的也是很平常的事。
設施農業的發展讓土地產出了金豆子。設施農業成為望臺鎮的一大支柱產業,也是望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靠種植淡季菜過上好日子的望臺農民高興地說:“是黨的富民政策,讓俺們種田人走上了富裕之路。”農民時刻關注著黨的惠民政策,干勁十足,對今冬明春溫室棚菜生產豐產豐收充滿希望,信心滿滿。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10月末到今年6月末,菜農共生產淡季蔬菜、水果累計1億多公斤,農民總收入達到了5億元。去除成本以及其他各項費用,全鎮農民共獲利3.3億元,平均每戶農民獲利6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