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新中的蔬菜大棚內,他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家無土栽培的西紅柿,一邊用手機現場演示大棚的智能化操控。
在這個占地四畝多的大棚里,共安裝了包括智能放風機、智能植保機等在內的近10種智慧設備,代替了大部分農事操作所需用的人工,與以往“刮風下雨往棚里跑”的情況不同,如今遇上惡劣天氣,崔新中也可以坐在家里“躲清閑”,通過手機APP便可遠程操作,節省了60%的勞動力。
將智能化設備應用于蔬菜大棚,實現“云上”種植管理,壽光農業發展也從“汗水農業”邁向“智慧農業”。近年來,壽光與中國農大、北京農林科學院等40多家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成功引入華為農業、海爾卡奧斯等數字龍頭企業,建成投用了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等18個、占地2.3萬畝的智能化園區,全部覆蓋大型水肥一體機、智能溫控、自動補光等新技術。同時,有5萬個大棚應用了物聯網裝備,其中1.6萬個大棚應用了現代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裝備,蔬菜大棚變身成為“綠色車間”,蔬菜園區變身成為“綠色工廠”。
在位于古城街道的一處高端示范園區內,一株株無花果在智能化設備的呵護下長勢良好。據了解,該示范園區占地400畝,建有高標準智能溫室1個,200米以上智能化陽光溫室大棚30個,棚內各類智慧化的設備一應俱全。
古城街道高品質示范園區技術負責人 劉廣:“廳內安裝了自動的補光燈,還有全自動彌霧機、自動打藥噴霧,我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整個廳內的重要操作,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勞動力。”
此外,園區還通過分布在各個棚內的感應器,對農業生產環節的空氣溫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溫濕度等信息進行采集,并及時傳輸到云數據管理中心,通過特定的算法建立云數據庫,為園區提供精準的生產管理依據。
古城街道高品質示范園區技術負責人 劉廣:“這個屏幕就是用來監測整個大廳內的溫濕度、光照條件,通過數據的監測,我們能實時調控農作物生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