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炊煙、田園,還有千年前先人們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貢米產地”……這里就是現實版“歸園田居”的所在地,密云區溪翁鎮的金叵羅村。
背倚水庫、三面環丘,從高處看,它的村域猶如一個笸籮。老輩人傳說,金叵羅村里的田是神田,這里產的谷物金黃,櫻桃香甜。
小米、櫻桃雖好,但單純靠賣農產品帶來的收益畢竟有限。2012年,乘著京郊旅游大發展的東風,金叵羅村“兩委”編制了金叵羅村旅游發展規劃,確立了以“旅游+”為主線,以旅帶農,以旅促農,以鄉村美麗經濟促產業發展的思路。自此,金叵羅的鄉村旅游從無到有,展開了村莊發展的新篇章。2014年,金叵羅第一家民宿北井小院開張營業,為村莊民俗戶示范了新的接待標準。到2021年,全村注冊民俗旅游接待戶共90余家,可同時接待500人住宿,近千人同時用餐。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保障,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2012年,金叵羅村先后成立了櫻桃合作社、農業種植合作社和民俗旅游合作社,首批入社社員分別為218戶、658戶和192戶。合作社依法將農民閑置的土地、農宅、果園流轉過來,共流轉農地1400余畝,統一管理實現規模經營,農民組織程度明顯提高。以村里的淺丘鳳凰臺、龜山為中心,建立了金櫻谷農場——這是全北京市唯一一家由上千村民入股自建的生態農場。三個合作社就像一臺發動機,讓傳統農業種植村成為向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村邁進。
鄉村要發展,關鍵在于人。村“兩委”班子以開放姿態吸引老友季花園民宿、飛鳥與鳴蟲農場、北京親游科技公司“親子小院兒”、藍海咨詢“鄉村會客廳”、西口研食社甜品工作室、北青傳媒自然教育等入駐,這批優秀新農人投身于鄉村建設和理論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強大感召力的創客集群,即“金叵羅11隊”。
目前,金叵羅村形成了“生態農業+精品民宿+自然教育”的新空間,全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收入2000萬元,吸納就業32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1.5萬元,提升至2021年的3.6萬元。
金叵羅村通過農旅融合和產業富民發生的巨大變化,是全市休閑農業軟實力提升的一個縮影。2021年,北京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52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2%,實現收入32.6億元,增長30.4%。休閑農業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10.1億元,占休閑農業營業收入三成;帶動農民就業3.38萬人,同比增長7.31%;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占從業人員數五成以上;從業人員年人均工資3.29萬元,同比增長11.15%。
一、培育增值產品 提高產業價值鏈
目前很多地方的休閑農業,幾乎都是釣釣魚,打打牌,吃吃飯,摘摘果,質量不高,十分雷同,缺乏特色。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針對這一問題,在實施休閑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時,支持美麗休閑鄉村抓住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IP”,提高鄉村產業價值鏈;支持民俗接待戶明確主題文化,提升產品品質,延長“吃住”產業鏈。昌平區十三陵鎮仙人洞村以“中國仙人洞·素食第一村”為其鄉村品牌,形成了4家特色素食餐廳與11家鄉村民宿聯動發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
二、保育鄉村生態 踐行“兩山”理論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北京市積極踐行“兩山”理論,休閑農業提質增效聚焦生態資源變為生態產品,實現生態富民。門頭溝區清水鎮洪水口村依托優越的靈山資源,以民宿和節慶活動推動“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村民戶均可支配收入達10萬元以上。
三、孵育在地文化 實現“以文富農”
扎根濃郁的鄉土氣息,文化和創意如今成為產業新動力。北京市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著力打造長城風情、西山永定河、運河濕地三大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在保護、傳承和發展北京文化中實現“以文富農”。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作為長城風情精品線路的重要節點,形成了以長城文化為核心,以石為主題的民宿和餐飲,帶動農民戶均實現年收入3萬元。
四、引育經營主體 促進人才回流
休閑農業發展類型多樣、經營主體多元,北京市始終堅持農戶參與休閑農業的主體地位,持續加大培訓與培育;同時積極引進返鄉創業“新農人”,形成人才回流激活鄉村、帶農致富的良好局面。密云區溪翁莊鎮尖巖村以“栗子宴”為亮點,每年舉辦栗子小吃、菜品、接待禮儀等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實現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平谷區27名返鄉青年扎根休閑農業,在平谷區12個鄉鎮形成了“民宿+”農產品集群,帶動農民增收3000萬元,幫助大桃銷售652萬斤。
休閑農業的蓬勃發展,不斷打開鄉村發展新空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沉睡”的農田、農房等資源被“喚醒”,種加銷游娛一體化發展,讓農民從“收一季”到“季季收”。北京市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平均收入,明顯高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