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為新質生產力的加快發展指明了路徑。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曲永義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對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中國經營報》: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結合你的觀察和實際經驗,你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
曲永義: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主要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以高質量發展為底色的先進生產力。
把握新質生產力,我認為可以從“新”和“質”兩個方面來理解。“新”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數據等新生產要素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創新性優化配置形成的新產業組織形式為依托的生產力發展形式。
“質”即“本質”“品質”。它主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和綠色發展為主要特征,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質”的核心標志,而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速發展則是新質生產力“質”的載體。
《中國經營報》:伴隨“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科學內涵也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在此背景下,你認為當前應如何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曲永義:基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我們可以從哲學和經濟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方面,從哲學意義上來說,新質生產力是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條件下生產力的躍遷突變。另一方面,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新質生產力是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是生產關系和國際競爭格局的再造。
結合這兩個方面,我認為全球新質生產力的競爭,表面上是國家間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競爭,實質上卻是各國在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競爭。
因此,當前我們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和完善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和產業體系現代化。
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社會信心
《中國經營報》: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從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角度看,目前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制度保障?
曲永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但不可忽視的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面臨挑戰,比如高精尖的技術和技術轉化存在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我建議當前應以立法的方式,明確新質生產力發展產業安全政策和競爭政策相對于一般性產業政策的“上位政策”地位,同時,要界定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和實施部門與產業安全管理部門和競爭政策實施部門之間的權責界面和工作接口,避免政策實施中的目標沖突和相互掣肘。
其次,還要在中央層面實施新型舉國體制,確保在恰當的新質生產力領域(如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等全行業統一技術路線和標準的領域)和產業發展的特定階段(如工業互聯網進入到由專用性工業互聯網向通用工業互聯網轉型的階段),對全產業鏈進行全局協調,使其成為有效市場補充。
最后,建議考慮逐步取消區/縣級地方政府對企業進行生產補貼的權力,從根本上引導地方將產業政策聚焦于技術和產品創新,使新質生產力發展避免傳統產業“重復引進”和“產能過剩”的怪圈。
《中國經營報》: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要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落地,政府和市場應如何協調發展?
曲永義:我認為,一方面應通過強化公平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促進企業競爭由傳統的產能競爭向創新競爭轉變。另一方面,政府應減少對生產要素(如資金、土地)的干預和補貼,轉而通過加強研究型大學和國家實驗室的基礎研究能力、教學型大學的人才供給質量、共性技術研發機構的競爭前技術供給水平,賦能中國企業原始創新。
此外,還要加快推動技術成熟度高、市場準備度高、產業關聯度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規模產業化,使之盡快成為繼傳統產業之后支撐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的新動能,為消費者和企業樹立中國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和財富的信心和期待。
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