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9月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的。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給出了清晰定義:“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兩會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的“新質生產力邏輯關系圖”,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直觀的表述。
(圖源:央視新聞)
從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它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高效能、高質量,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二、“新質生產力”如何引領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具有強大發展動能。現代設施農業就是用先進的新技術、新裝備、新科技對傳統設施農業進行升級,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密不可分。“新質生產力”從以下三個方面引領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
1、強化設施農業人才培養
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現代設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離不開大量農業人才,包括引領前沿農業科技、創新研發新型生產設施、培育作物新品種的研發型人才,還包括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工具的技術人才。各大農業院校、專業要與時俱進,傳授最新的設施農業科學技術,吸引更多年輕人以鄉村振興為己任,投身設施農業,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持續提升現代設施農業科技水平
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先進制造技術、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來源。當前,我國現代設施農業發展雖已具備一定規模,但仍存在總量不足與設施落后并存,區域布局不夠合理,裝備較為落后,集約生產有待加強,配套服務及要素支撐不足等問題,相比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迫切。
“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要推動農業科技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并加強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力度,不斷擴大前沿科技在設施農業的應用,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等,促進設施農業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設施農業生產數字化、裝備設施智能化、服務信息化。
3、拓展設施農業新邊界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物質基礎,新質生產力下的現代設施農業,需將眼光從現有土地進行延伸,除了開拓沙漠荒灘、鹽堿地等非耕地資源,增加設施農業的空間廣度外,還可以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文旅等,引領農科新興產業、新型業態的培育和發展,拓展設施農業發展的深度,讓設施農業“新質生產力”與各領域“新質生產力”融合互動、耦合共生、協同發展,從而實現整個社會“新質生產力”的快速推進。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相信在“新質生產力”理念指引下,現代設施農業將迎來更新更快更高質量的發展。(蘇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