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琰和生菜有特別的緣分,甚至她的微信頭像也是一列列生機勃勃顏色各異的生菜。從1997年上大學到現在,韓瑩琰已經與生菜“較勁”了20多年,致力于培育適合北京地區種植的優良生菜品種。目前,韓瑩琰是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植物生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園藝專業負責人。
這20多年,除了培育生菜之外,作為教師的韓瑩琰還培養了一批批興農愛農的農業人才。她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愛農情懷為出發點,大刀闊斧地推進課程改革,圍繞首都菜籃子的關鍵問題,打造了一支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教學研究團隊。
韓瑩琰(左三)帶學生在地里觀察生菜。受訪者供圖
選育優質生菜品種,填補國內外空白
無論到哪里,韓瑩琰放下背包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到當地的市場調研生菜。20余年來,研究生菜早已成為韓瑩琰的生活習慣。
生菜是當下再日常不過的綠色蔬菜,然而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因為生菜專家們近20年來不懈地攻堅克難,才讓這個曾經零星種植的嬌貴“外來”蔬菜在北京落地、生根、開花,成為北京播種面積最大的葉類菜之一,進入了市民的日常食譜。
“生菜最早種植于地中海沿岸,性喜陰涼,當氣溫超過30攝氏度時就容易抽薹,直接影響生菜的食用品質,在北京的夏天很難種植。1990年以前生菜在北京極少種植,市場上更是難覓蹤影。”韓瑩琰介紹。
尋找耐熱的生菜品種成為研究重點。為了滿足北京市民對生菜的需求,只能一邊從引進品種中篩選,一邊培育本土種植的新品種。畢業后就職北京農學院的韓瑩琰在2001年加入了范雙喜(蔬菜育種專家,時任北京農學院園藝系副主任、現任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院長)的生菜研發團隊,參與研究的首要問題就是生菜的耐熱問題。
在選育的背后,是團隊成員付出的巨大辛苦。韓瑩琰至今還記得,攻克耐熱難題的那幾年,幾乎每天她和學生都要下到田地、走進大棚、扎進實驗室。夏天溫室大棚中的溫度常常在40攝氏度以上,在里面工作一個小時全身就能被汗水濕透。在悶熱的大棚里,他們要利用各種方法觀察和鑒定生菜的耐熱情況,并選出其中對溫度最不敏感的品種。
經過不懈攻關,韓瑩琰團隊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他們首次育成4個耐熱優質新品種,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培育4個耐寒高產新品種,打破了國外品種的壟斷地位;培育4個紫葉新品種,彌補了目前市場上以常規普通綠葉生菜品種為主的不足,滿足了人們對于稀特蔬菜的需求。
據悉,韓瑩琰選育的“北生”“北散生”“北紫生”系列品種已推廣應用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地,使生菜由原來零星栽培的特種蔬菜迅速發展為優勢蔬菜,成為菜農增收致富的重點選擇。“北生和北散生等4個品種破解了我國沒有耐熱生菜品種的技術難題。”韓瑩琰介紹到。
此外,韓瑩琰還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國內率先引進搜集生菜種質資源,系統評價種質特征特性,首次構建了生菜主要品種指紋圖譜,為培育抗逆高產新品種奠定了種質基礎;建立生菜形態、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個相關指標組成的綜合耐熱性鑒定指標;創建生菜不同設施類型、不同季節茬口、不同種植方式高產栽培技術模式,有針對性地指導生菜周年高產栽培,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全年平均增產15%以上。
推進課程教學改革,讓學生與土地建立情感連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二十余年來,韓瑩琰始終堅持用高標準、嚴要求培養學生。“只有學生掌握了過硬的專業技能,才能真正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我自己對于專業并非一開始就很感興趣,而是一步步慢慢加深的。”韓瑩琰回想自己的讀書經歷,告訴記者,她在中國農業大學就讀本科時,對于自身的專業發展并不十分清晰,興趣也談不上多么濃厚。然而慢慢地,通過碩士、博士階段一步步深入研究,就發現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且有意義。“蔬菜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培育出優良品種,為廣大百姓的餐桌提供安全優質的蔬菜,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我們的學生中,三分之二都來自城鎮。”韓瑩琰對近十年該專業學生的招生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學生們對農村、農業、農民并沒有深入的認識,更談不上深厚的感情,因此對專業興趣也不濃,甚至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
她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園藝專業為傳統農科專業,主要講授果樹、蔬菜、觀賞植物的育種、栽培等相關知識。為了激發學生們對農業、對蔬菜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韓瑩琰在課程上下了不少硬功夫。2013年,她將在國外訪學期間學到的先進教育理念及方法經過本土化改良后落地生根,牽頭組織了園藝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的改革。
改革從哪入手?首先,韓瑩琰把專業技能訓練課(也就是學生們俗稱的“種地課”),設置在理論課之前,也就是說,先“動手實踐”,后理論教學,構建起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教學方式。
這在全國相關院校的技能課設置中從未有過先例。這樣改革的目的就是,首先通過動手,先接觸專業里的實踐操作,對專業形成初步認知,消除學生們對專業的畏難情緒,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提升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的另一項重要措施,就是改變實踐課的教學模式。“此前的實踐課,每項技能是分開訓練的,實驗員老師會為學生們準備好實踐所需的各種材料,學生們只需要在課上按照老師指導進行操作,操作完學生就不用管了。”韓瑩琰認為這樣的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較為分散、不連貫,學生們處于被動狀態,難以培養他們與土地的關聯和情感。
韓瑩琰提出的改革措施是,給每一位同學分配一定的地塊,學生自己成為課程的主角、學習的主體、土地的主人,由他們自主選擇種植作物的種類,老師只在集中教學的時間進行指導,全程均由學生自己進行養護管理,收獲的果實也由學生們自行安排。
“這種沉浸式的管理養護過程,學生們親身付出了勞動,和土地建立了連接,也體會了收獲的喜悅,對課程、對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學生們掌握了園藝植物栽培、繁育及養護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備解決管理中出現的突發問題、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韓瑩琰說道。
韓瑩琰牽頭組織了園藝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的改革。受訪者供圖
以身垂范,培養學生愛農情懷
“只有對農村、農業、農民飽含熱情,學生未來才能真正投身于這份事業。”在農業人才培養中,韓瑩琰最為看重的就是愛農情懷的培養,也從沒放棄尋求各種方法來培養學生愛農情懷。
教學改革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夯實了專業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一入學就幫助學生們樹立了“學農愛農”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情懷。
“能夠看出來,同學們對這個專業的興趣大為提升。”韓瑩琰說到。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教學改革之后,報名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愿意深入農村、了解農業現狀的同學明顯增多,學生在畢業時立志用專業知識助力農業發展,本專業考研率由20%提升至60%以上。
除了從課程改革入手增加學生對農業的情感外,韓瑩琰認為重要的是老師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學生。
2022年7月,跟隨北京市為實施首都人才發展戰略、推動城鄉人才一體化協調發展組織實施的“人才京郊行”項目,韓瑩琰下鄉掛職,被選派到昌平農業農村局進行歷練,在這里迎來了她職業生涯中的新挑戰。
掛職期間,韓瑩琰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梯田種植農作物,打造農文旅融合項目,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效益,既保證觀賞性,又要兼顧農作物的實用性,這個任務并不簡單。
在這里,韓瑩琰迎來了從未遇到過的難題和挫敗,被各種不確定性包圍。藜麥出苗率低、水源缺乏、時間緊迫、經費緊張、時間緊迫、極端天氣影響……一年的掛職歷練,面對各種突發問題,韓瑩琰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地應對挑戰,在韓瑩琰的努力和村里人的全力配合下,最終實現“關關難過關關過”。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做科研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用更高的科研水平,來提升教書育人的質量。”從事教育工作20余年,韓瑩琰獲評北京高校優秀教學管理人員,2次獲評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優秀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組建的災后重建突擊隊入選“北京市青年突擊隊”。
“做科研要一絲不茍,對待學生要嚴管厚愛、用心用情。”這是韓瑩琰一直秉承的信條。對她來說,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到學生的成長。“看到聽到他們取得的成績,比我自己取得成績都要高興。看著他們一天天成長,我感到無比幸福。”韓瑩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