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大量閑置的戈壁荒灘等非耕地資源,是發展戈壁設施農業的理想之地。近年來,甘肅加快探索一體化推進生態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和產業升級的有效路徑,集成基質栽培、節水灌溉、品種改良、光熱控制等現代技術,逐步實現“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以水肥一體化為主的節水節肥技術應用率達98%以上,戈壁溫室單茬畝均用水約400方,較大田節水40%以上、節肥30%以上。據統計,河西五市15個縣區、58個鄉鎮的20多萬農戶通過發展蔬菜和相關產業,每年增收20億元以上。
據中國甘肅網報道,截止今年6月,甘肅已建成戈壁設施農業40萬畝,從產量角度測算,相當于增加近100萬畝農田,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0億元。
近日,眾多媒體聚焦甘肅戈壁農業,先后對其發展情況做了相關報道。我們一起來看相關內容。
甘肅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大量閑置的戈壁荒灘等非耕地資源,是發展戈壁設施農業的理想之地。近年來,甘肅加快探索一體化推進生態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和產業升級的有效路徑,集成基質栽培、節水灌溉、品種改良、光熱控制等現代技術,逐步實現“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以水肥一體化為主的節水節肥技術應用率達98%以上,戈壁溫室單茬畝均用水約400方,較大田節水40%以上、節肥30%以上。據統計,河西五市15個縣區、58個鄉鎮的20多萬農戶通過發展蔬菜和相關產業,每年增收20億元以上。
據中國甘肅網報道,截止今年6月,甘肅已建成戈壁設施農業40萬畝,從產量角度測算,相當于增加近100萬畝農田,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0億元。
近日,眾多媒體聚焦甘肅戈壁農業,先后對其發展情況做了相關報道。我們一起來看相關內容。
戈壁灘長出“果蔬工廠”——甘肅戈壁農業發展一線觀察
初秋,河西走廊的戈壁灘依然驕陽炙烤,酷熱難耐。走進位于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的臨澤現代寒旱農業產業園的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菇房,18攝氏度恒溫下,白胖的雙孢菇從肥沃的黑色基質中探出頭來。
臨澤現代寒旱農業產業園雙孢菇工廠化生產菇房里的雙孢菇。新華社記者宋佳 攝
“菇床架有6層,采用智能控制系統,光照、溫度、濕度等指標均由電腦操控,采摘時才需要人工按照市場需求尺寸挑選采收。”臨澤縣怡泉新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宋虎基說,這樣的菇房一共有24間,平均日產雙孢菇10噸左右,不僅銷往蘭州、成都等地,部分產品還通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口到中亞地區。
產業園的另一側,智能化溫室大棚內,一串串青綠色的葡萄掛滿藤蔓,色澤鮮亮。
“這是極晚熟品種,口味清甜,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超市都想和我們提前簽訂單。”張掖誠坤戈壁農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張彪說,自家企業在園區的葡萄掛果面積約500畝,年產量預計750噸,可實現產值1500萬元。
臨澤現代寒旱農業產業園智能化溫室大棚內的葡萄。新華社記者宋佳 攝
很難想象,在產業園建成之前,這里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
“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我們充分發揮戈壁荒灘的優勢,集成基質栽培、節水灌溉、品種改良、光熱控制等現代技術,打造了這一片寒旱農業產業園。”臨澤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中心主任宋體昌介紹,產業園占地3萬畝,集綠色農產品加工、優質特色林果發展、食用菌循環農業、設施農業等多樣態于一體,不僅吸引了58家企業入駐,還和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河西學院等院校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我們正在與河西學院團隊實驗培育褐菇,希望可以盡快投放市場。”宋虎基說。
利用荒灘開辟新天地,通過滴灌技術等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設施農業……“菜籃子”越來越豐富,農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穩。宋體昌說,目前穩定在園區務工的農民有200多人,平均工資3500元左右。有的農戶還從“給別人打工”轉成了“自己出資自己種”。
這正是甘肅戈壁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甘肅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大量閑置的戈壁荒灘等非耕地資源。近年來,甘肅省立足資源優勢,向戈壁要耕地、向節約要水源、向科技要產量、向光熱要品質,加快探索一體化推進生態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和產業升級的有效路徑。目前,全省已建成戈壁設施農業4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0億元,成為武威、張掖、酒泉等地20多萬農戶持續增收的重要支撐。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補短板、強弱項、延鏈條,全力實施好產業集群項目,增加戈壁荒灘的農業產出。(新華社新媒體)
甘肅高臺利用戈壁資源發展絲路寒旱農業
9月2日,菜農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采摘供港蔬菜。近年來,當地利用戈壁資源,做精特色產品,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據了解,高臺縣已建成糧食作物、供港蔬菜、高原夏菜、玉米制種、精品辣椒、設施西瓜等規模化特色產業基地17個,帶動發展糧食36萬畝、蔬菜18萬畝、制種20.68萬畝。
9月2日,農民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采摘番茄。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菜農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采摘供港蔬菜。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農民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采摘番茄。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菜農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采摘供港蔬菜。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農民在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采摘辣椒。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智能農機自動播種、施肥、收割,田間作業卻不見一人;手機上輕輕一點,隨時掌握棚內溫度、濕度、水肥灌溉等生產情況,降低了農戶勞動強度;無土式栽培,植物工廠里的瓜果蔬菜同樣長勢喜人……在玉門,以科技為農業賦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讓農業生產迎來“加速度”,為農業豐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戈壁灘的“聚寶盆”
“十幾年前,這里曾是戈壁荒灘,如今,已經成為玉門油桃、櫻桃、圣女果等特色水果的重要生產基地。”玉門順興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萬春感慨道,公司成立于2011年,起初流轉了2780畝戈壁灘,建成了240座大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茫茫戈壁上拔地而起。
近年來,玉門市發展設施農業,變化很大。一變在數量。“九分荒漠一分田”的玉門,敢向荒漠要效益,如今戈壁農業大棚便有3.9萬余座,5.48萬畝。二變在質量。土墻變磚墻,水泥拱架升級為鋼管拱架。各農業產業園區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自控,達到精準水肥供應、節省基質、肥料的效果。三變在產量。大棚升級疊加品種優化,產量效益連連提升。
現代農業“點金術”
這些年對農戶而言,種植品種單一的蔬菜已不再具有市場競爭力,必須引進品質好、更具吸引力的新品種才能確保有更高的收益。
在玉門市赤金鎮生態韭菜產業園,通過組建韭菜專家工作站,與中國農業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等專家團隊,對韭菜品種、栽培模式和韭蛆防治等技術開展研究攻關,篩選出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產量穩定的韭菜新品種5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種植戶引進了一個個瓜菜新品種,解決韭菜栽培品種單一、品質不高的問題,為增收打開了新路徑。
近年來,玉門市以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為重點,引進瓜菜新品種149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64項,扶持發展年繁育瓜菜種苗300萬株的種苗繁育基地3個,通過引進新產品,應用新技術,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100%。
同時,建成酒泉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基地14個,特派員牽頭領辦創辦農業企業6家,申報科技項目23項、申請專利37項,科技人才領辦創辦企業、協會等共17家,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品牌培育和農民增收致富。
村里來了“特派員”
在玉門市的田間地頭,活躍著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土人才隊伍,他們長期摸爬滾打在鄉村振興第一線,“三農”情結深、技術底子厚、帶動能力足,不僅有“泥土氣”,還有“科技范”。
普及養殖技術、指導產業技術、新建繁育基地……到玉門市六墩鎮昌盛村擔任科技特派員三年多來,阿永錄一頭扎進村里,一心謀劃發展,見證了昌盛村的變化。
2020年,阿永錄了解到養殖湖羊市場前景好,養殖成本低、見效快,便決定做一名“牧羊人”。如今,阿永錄還輻射帶動全村100多戶農戶養殖湖羊,引領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盯著眼前事,阿永錄心里已經有了長遠的打算。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擴建養殖圈舍、帶領農戶增收致富……一項項新規劃已排上日程。
產業發展,科技先行。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行動實施以來,玉門先后選派6批680名科技特派員到鄉村振興一線打硬仗、攻難題,把先進成熟的適用技術和科研成果送到田間地頭,為產業興旺保駕護航。(中新網甘肅新聞)
甘肅民樂:戈壁灘上嘎啦蘋果喜獲豐收
近日,甘肅省張掖市民樂工業園區戈壁農業矮化密植蘋果基地,300多畝矮化密植嘎啦蘋果進入成熟采摘期,果農們忙著采摘、挑選、儲運剛采摘的果實,現場一派忙碌喜悅的豐收景象。
果農們正在采摘蘋果(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果農們正在采摘蘋果(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果農們正在搬運蘋果(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果農們正在挑選蘋果(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果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據了解,民樂縣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優勢,創新果樹栽培模式,采用矮化密植、立式格架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培育種植了紅鉆嘎啦、思尼克嘎啦、精靈嘎啦等新品種蘋果,由于不施農藥,果實口感好、果型美觀,上市后受到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央廣網蘭州)
甘肅張掖戈壁灘珍稀菇類集中采集上市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